2005年時,印刷出版公會舉行年會選舉理事長,選情激烈一如2000年的台灣總統大選,檯面下拉票如火如荼。因為公會只有7家公司會員,所有個人會員都隸屬這7家公司的員工,其中5家公司的負責人競選工會理事長,另外兩家公司的會員成為5位競選者拉票的對象。
相較於今天的印刷公會數百個公司會員,出版公會上千個公司會員來看真是不可思議。屆時如果你和我都還在印刷出版這個行業裡混,是同事的機率至少高於14%,不是嗎?
出書DIY
郝詩佳剛剛完成她生平第一本的創作,她在自己書房裡,進入台一網路出版事業dotcom網站,進入作者發稿網頁,先登錄自己的基本資料,還有
作者:郝詩佳(基本資料從略)書名:清華池畔摘要:上世紀末一所大學化學系女研究生,用王水毀情敵的屍,湮滅證據的愛情故事類別:小說
性質:喜劇類黑色愛情故事
最後將小說的文字內容貼上「內文」欄,附上用InDesign編排完成圖文並茂的「清華池畔」的PDF檔案。
按下「發稿」按鈕,台一網路書店的新書目錄中,馬上可以找到這本「清華池畔」的摘要和作者介紹。特約書評立刻收到新書上架的通知,有時間就下載該小說,讀完後,提供書評。讀者也可以先睹部份的內容,或者先看看不同的書評,再決定是否要以電子書的方式下載,還是到無人書店去印一本書。
沒有出版公司編輯審核這一關卡,「清華池畔」三個禮拜之後上小說類排行版的第一名。電子書版被下載236,791本,書被印了71,522本。
陳思靜在高速鐵路局旁的在「星際大戰」網路咖啡店的電腦螢幕前,找到前三週排行版第一名的小說,瀏覽兩篇書評以後,在螢幕右下角的「購買」圖示按了一下,只聽到櫃檯旁邊的小型快速印刷機,花啦啦的動了起來,十分鐘以後吐出一本「清華池畔」。陳思靜拿著熱騰騰的小說心想「可以在台北到高雄一小時高速鐵路車程中好好享受一下」。她轉頭看看旁邊一個小時裡,都沒有移動過的國中男生,原來專心看著e-Book漫畫,旁邊的計時器,每一分鐘加一數目。
2005年了,大、小型的數位印刷機普及,價格持平,網路出版社也擺脫了一刷500本的印刷製版成本限制,裁撤了大部分的編輯部門,讓作者自行在網路上發稿,讀者參與書評,網站只負責提供舞台和通路,當然也幫忙促銷。
一本書可能經由網路下載,付費利用eBook Reader或是GlassBook來讀書﹔喜歡在拿著書讀的人,可以買一本剛剛印好的書回家,印出來的書雖然比較貴一些,有人還是需要一本書的,車上、床上、廁所裡可以看書﹔高雅的書房只有電腦沒有書香成何體統?
e-Book和傳統書
今天是2000年,以上的模擬中可以想像書的發行可能出現的兩種形式。
第一種是電子形式e-Book可能利用印刷品的表現方式,在電腦或是任何新的通訊器材上看的書,包括繪聲繪影的e-Ink電子油墨,一種號稱可以像液晶螢幕般由電子方式控制的顯示器,又可以像紙一樣薄,也能捲起來攜帶的塑脂材料。
第二種是從人類造紙至今,我們每天看的傳統紙張書。
任何人思考網路的發展,以上應該算是合理的推論。如果據此再來推論出版社的未來,卻會出現以下有趣的邏輯。
數位印刷
今天台灣一年有三萬本書出版,固然不少,一定還有些可能暢銷的書,可能因為編輯的市場判斷而無緣上市。既然一切都是數位,網路一旦改變了書銷售的模式,又沒有印刷製版成本的最低門檻,作品審核從寬,書的產量必定快速增加,同時更形集中。銷售量也可能因為接觸面普及,尤其邊遠地區的書店根本等不到新書,上市很久才等得到,都已經是舊書了。另一方面今天書店、超商或大賣場的展示書架的空間有限,一段時間銷售量不好,一本書下架後可能從此不見天日,只能放在出版社的倉庫中發霉。誰知道這本書是否會由於其他的因緣敗部復活,今天的環境是沒有這種機會的。數位出版只需要硬碟空間,有人付錢買書才有成本發生,所以一本書上了網站的書架,永遠不用下架,機會一直有。
「人間四月天」連續劇,竟然促銷了數十年前的徐志摩、林徽音的作品,何足為奇?
數出版英雄,誰能勝出
那麼網路出版公司豈不是從出版包到印刷,甚至交貨。果真如此,今天的書店、印刷廠都會在這樣的改變中,融進了網路出版公司的一部份。
大家都先從瀏覽器介面,看到書評、書摘,或是整本書後才決定買書的話。一個瀏覽器畫面容納得下幾家出版公司?五家還是十家?今天你能默念出來的出版社有幾家?你可能馬上數出幾家大書局,誠品、新學友、金石堂…還有呢?
其實他們都是出版公司,只是在書局中也賣別人出版的書。
如果最後只有十家網路出版公司,即使是10%的市場佔有率,都超過今天的任何一家大出版公司。今天數千家出版社果真演變成少數幾家大出版公司?
未來網路出版印刷一貫流程和規模,一路走下去,必定會經過劇烈的上下游重整與併購,才有可能由千家爭鳴變成幾家獨秀。這是任何一家出版公司想在網路時代勝出,必須絞盡腦汁的課題。
玻璃書的版權保衛戰
數位內容最怕的就是盜拷,今天的書要翻印也得蝕把米,還是有基本製版印刷費用﹔但是數位資料不過是一個電腦檔案而已。
我們先來看看玻璃書GlassBook有何高招對付「數位海盜」:
一、提昇加密技術等級,美國政府最近同意64位元的加密鎖可以出口。有鑰匙才能安裝,你如果想修改?門都沒有。
二、成立一電子書和其他版權反數位海盜小組,全天候在網路上搜尋,結合版權所有人、出版商只要找到被盜版的內容,非法的資訊「立即」刪除。
三、結合美國發行協會(AAP –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Publisher)的力量,持續告發海盜行為,消除非法內容。
四、全力與聯邦調查局(FBI – The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和國際組織配合,監視、追蹤及報告任何可疑的數位海盜行為,天涯海角告到底。
玻璃書公司沒說如何刪除別人網頁內容的細節,技術問題引人疑竇。或許循法律途徑比較可行,「立即」如果可能,玻璃書公司應該改行幫別人修補防火牆,勝過賣電子書。由於用詞嚴厲示威意味明顯過度,虛張聲勢顯然色厲內荏。網路駭客易發想大展身手,有的在免費提供網頁的網站上,將整篇文章轉成文字檔貼出來。這就是全天候的搜尋引擎可以幫忙的時候。海盜在網路上跟病毒一樣,無法根絕,主要原因是駭客的樂趣剛好在於揶揄你的防火牆和加密技術。
另一方面,因為無利可圖,網路印刷將使盜版書公司消失。可惜出版公司煩惱的是如果一本書賣出去,讀者慷出版社之慨,好東西一和好朋友分享,即使打通了全球市場也是枉然。
其實玻璃書使用Book Industry Study Group (BISG)定義了一套電子書交換標準(EBX – Electronic Book Exchange)來保護e-Book在網際網路上的版權和配銷次序。細節如何尚沒有資料佐證,以後再說。
先計數,才能算帳
美國有80家內容供應商在1998年11月就推出了一套ICE (Information and Content Exchange),一種網路內容的企業聯盟協定。以XML為基礎的雙向協定,讓內容的提供者和經銷商之間可以算帳。
大家都知道數位內容只是一團數據檔案,拷貝一次還是兩次難以管理。這種利用ICE技術的內容聯盟伺服器(Content Syndication Server)不是幫經銷商的網頁連結到內容提供者的網站,而是幫你搬內容給經銷商的同時,完成生意的機制 – 計數算帳。數位內容如果不能解決一魚兩吃的問題,數位印刷或是數位出版根本不可能來臨的。
本文以「書」未來的出版為主題,電子書、隨需要才印、對付盜版以至於數位內容的算帳管理,都是影響未來數位印刷出版的主要因素。另外以促銷為目的之商業印刷,未來可能採用了相似技術,但是完全不同的經營模式,也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