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人腦不死記
  呂理哲 November 13, 2013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最近看了三本書和人腦有關的書,Rick Handson和 Rick Mendius的『冥想 5分鐘等於熟睡一小時』,David Eagkeman的『躲在我腦中的陌生人』和Malcolm Gladwell的『思考抄捷徑』,覺得人腦和電腦是不一樣,電腦有記憶體,人腦好像沒有負責記憶的那一部分。......

《本文開始》

人類最初設計的電腦功能,比今天的計算器還簡陋。但是今天電腦的計算和處理能力,已經足以讓20世紀所有科幻小說裡的情節變成家常便飯。

上帝當初設計了一顆單細胞,讓它分裂成長,只賦予『自我學習』的程式和『繁衍下去』的終極指令,以至於後來演變成多細胞,進化成爬蟲類、哺乳類,發展到了人類這般程度,說不定早已超出上帝當初的想像。

有些人不認同達爾文的進化論,但是從人的功能進步的歷史來看,愛因斯坦晚年的知識,可能比不上今天的小學生(我說的是『知道的事』可不是『學問』),再看看運動場上的數據,各項記錄一破再破,我們就能想像人的功能一直在進化中。

電腦CPU的功能是相互模仿學習、更新換代的結果,電腦軟硬體需要工程師改良規格,人腦卻是自我學習,一代傳到下一代,沒有人看見過上帝動了手?

聽說,今天的人腦已經是由一千億個神經元構成的零組件,每個神經元和其他5000個神經元有突觸連線,突觸為兩個神經元之間傳遞內含血清素的小泡泡。神經元看起來像個微小的處理器,處理的方式是把不同數目的小泡泡,經由突觸傳遞給鄰近的神經元(本文簡稱『作用』)。

以電腦的設計去想像,電腦利用程式處理數據才得到答案,需要記憶體來存放資料(程式或數據)。最新的研究還找不到人腦中單獨存放資料的記憶體,所以我們或許可以猜想人腦並不像電腦一樣用死記的辦法,把資料存儲起來,再整包取出來用,就像打開硬碟裡的電影文件,播放電影。

顯然,人腦用不同的方式,保存資料。

Google 利用網絡上數以萬計的電腦去模擬人腦的神經元,把各種貓的特徵分別指定特定的幾台電腦來『作用』,當目標引起『作用』的電腦數目超過門檻,就能分辨那是『貓』了。據說Google這一專案已經成功,做到了和你我一樣看到暹羅貓或波斯貓,都能分辨出那是貓。

Google的實驗讓我們認為人腦可能也是類似的工作方式,眼睛收到的資訊,可能引起一些或很多神經元作用,作用導自於某一特徵。我們久沒見面的朋友,可以想到『她』是誰,因為某些神經元作用的集合,被演算出來的結果。有些人我們好像認識,當總想不起他是誰?因為作用的神經元數量沒跨過門檻。

研究發現人腦組成雖然都是神經元,但是長相左右有別,裡外不同,可能有一部分負責『重新組合』作用了的神經元隱含的信息,讓我們找到老朋友的名字和過去記憶。

重新組合信息的秘密人類還沒能解開。

Mike May三歲時因為化學爆炸雙眼全盲,不過他長大以後成為一位世界級的下坡競速滑雪的選手,還經營一家公司,結婚有了兩個小孩。43歲時 Mike接受手術恢復了視力,當解開紗布,睜開眼睛時,大家期待他第一次看到自己兒子的歡喜表情,卻發現他竟然一臉的錯愕。

事後,他說明自己當時只看到一堆色彩和線條,根本不知道看到什麼,Mike的大腦經過一番學習以後才能解釋眼睛接收到的信息。

許多研究發現,人的感官接受信息,包括光影、聲音、溫度、氣味…種種,人腦都是以上述的方式運作,接受信息引發神經元作用,新的信息得經過學習,才能重新組合。

人腦學習的結果讓我們看到草繩會緊張,看到異性會心動,看到食物會肚子餓,皆由於原始就設定終極目標 -『繁衍下去』。

美國有一位教授作了一個實驗,請許多志願者看一段球賽的影片,並事先告知最後要回答『黑白兩隊個別傳球的數目』。結果大部份的人都沒發現球場上曾經出現的一隻大猩猩,影片中確實有一隻人化妝的大猩猩,在球場上來回走了兩趟。

看不見大猩猩因為有些信息被過濾了,大腦為了效益把它以為不重要的拿掉,為了要繁殖下去,得趨吉避凶,生存的條件可能非常嚴苛,不快不行呀。明眼人視而不見,盲人可以滑雪競速,都是人腦處理信息讓人適應環境的結果。

今天人類處理自然界信息的技術還不夠好,趕不上視網膜或是嗅覺細胞的效率。可能是使用的材料是半導體,無法達到人體器官的效率,只要找對了材料,模擬人腦的研究才不用耗費大量的能源(參考:Facebook 的圖形搜尋不搜尋圖形),如果再進一步弄清楚大腦裡面自行學習系統的運作程序,人就不需要上帝了。

人腦不需要記憶體存放『那些神經元作用的組合』的說明,如何記憶?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