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60 還少年
  呂理哲 October 23 2014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一趟大學同學會,享受了美食、美景、美心情。一群 60 歲老翁、老婆婆聚一堂,一起笑談忘東忘西的趣事,原來這毛病如此流行。......

《本文開始》

前幾年紐約時報將哈里遜福特(當時美國64歲男演員)稱為中年人(mid-age),引起了大眾的討論,64歲算是中年,何時才算老呢?

老,皮膚皺?有些名人回春有術,60歲看起來像20,就不老嗎?

老,手腳慢了?許多年輕人跑步趕不上常常鍛煉的60歲的老農,誰老?

這個好問題,引起了紐約時報醫學與健康專欄主筆芭芭拉 史特勞區(Barbara Strauch,57歲)的興趣,她拜訪了許多大學研究所,發現研究(中年與腦)竟然和研究核物理一樣熱門,因此寫了一本書(The Secret Life of the Grown-up Brain 備註*4)。

讀完芭芭拉寫的書,才發現自己不老。老?早得很。

芭芭拉說清楚了“腦子好不好使,決定老不老”,安慰吾心。

我們當小學生時,從來沒忘記過帶便當,卻常常忘了寫作業,忘了帶課本,為什麼就沒有人認為那是頭腦有問題?因為我們當時不在乎。

為何到了60歲,忘東忘西就開始擔心起來了呢?

其實是我們混了60年,未知減少了,對未來不再那麼好奇,再加上頭腦沒有新的輸入,吃飽沒事幹,有的是時間去檢討忘東忘西的次數了。

研究頭腦運作的結果發現,頭腦把聽到的,看到的,知道的,思考的,幻想的…都分解成記憶單元自動存起來,我們無法刪除,日子過得多,腦子裡放了比小學時多了許多材料,找起來,慢一點,也是正常,不是毛病。

忘記另一個原因是分心,你專注某事,一定不會忘記,人日子過久了,平淡了,分心的機會也多了,忘了(其實記憶還保留在腦裡)沒什麼了不起。被當成流行的話題,才讓我們找到了擔心的題目,甚至以為這就是老的現象,擔心是老人癡呆症的前兆…?

胡亂擔心,因為我們不知道老人癡呆症或阿滋海默症是腦細胞病變,實在與此風馬牛不相及。

其實流行文化教我們老化,擔心流行文化對我們頭腦的影響才是正解。

以前的科學(註*2)斷定人腦到了 25 歲細胞就不會再生,腦子成熟了就不再生長的說法,直到fMRI(功能性磁共振掃描)被用來偵測頭腦的動作(註*1)才改變,科學家也越來越了解人腦。

神經科學家甚至發現許多80幾歲的人腦細胞還能夠再生的例子。

書中訪問的研究單位,有利用白老鼠或是猴子做活體實驗,也有對一群人做長期的觀察,有幾個研究值得一提:

1986年肯德基大學開始和聖母修女學校合作,研究678名修女的大腦,不只是記錄個人資料和家族病史,定期做心智測驗,交日記和自傳,修女們全部同意死後捐出大腦供解剖研究。

這一批生活單純的修女給腦神經帶來了意外的驚奇,有一位名為貝納德特的修女,即使到了84歲,她的認知測驗的分數一直保持最高分,85歲過世後解剖其大腦,顯示她的大腦阿茲海默症病變已經到了第六級,最嚴重的程度。其他的研究都曾經發現類似的案例,有阿茲海默症的腦細胞病變,生前完全沒有症狀。

顯然,腦細胞數以數百億計,各有所司,而且相互備援,不必要全部都完好才能生活。

另一研究,哥倫比亞大學保存有 26 -102 歲的腦細胞切片,他們研究認為腦細胞老化是通俗的說法,應該以神經元受損的情況來決定腦的好壞,換句話說神經元老化看不出來,但是神經元會因為其中的DNA受損而失能。(神經元是硬體處理器,DNA是軟體程式)

他們發現 40 歲以下和73歲以上的腦細胞受損的情況,有明顯的差異,但是 40 – 73 歲之間的大腦,受損程度無關年齡。也就是說你70歲時的大腦和40歲的時候是一樣的,除非腦細胞受損。

腦細胞因為以下原因受損(依機會高低順序排列):

1. 運動太少(掃描實驗的猴子和老鼠大腦,證實持續運動,腦細胞髓鞘就加厚)
2. 中毒(吃錯東西)
3. 發炎(腦細胞睡覺時就要消耗全身體10%的能量,有些腦活動可能消耗到50%。身體任何部分發炎, 血液補給必須立即上前線,腦得到的補給就減少,太嚴重就傷害腦。)
4. 撞擊(摔壞了)

各個腦神經元不相互接觸,由無數的神經纖維(觸突)連接著,科學家發現神經纖維被一層層髓鞘包圍著,髓鞘是膠質細胞(glia cell)構成的,當某一神經元使用次數增加,其連接的觸突會長出新的一層外套。科學家認為髓鞘變厚, 隔絕了神經觸突漏電,增進了通訊的速度和品質。

如果解剖林書豪的大腦,一定能找到人腦那一部分用來助攻傳球,解剖喬丹,就知道哪部分負責投籃。從大腦掃描圖像中找出灰色較密集的部位就對了(備註*3)。

DNA沒受損,腦細胞的功能就正常,不管你是8歲還是80歲。

這些研究所都以大腦的功能來分割『中年』和『老年』,想想也對,手腳靈不靈光,胃腸好不好,皺紋多寡,或許可以檢驗,但是和『老』何關?

一經濟學家以大數據(與死亡的距離)來定義老年,他提議參考人口死亡率,他以美國為例,74歲人口的死亡率小於1%,那麼73歲就不算老;75歲死亡率超過4%,那麼74歲的美國人勉強可以算是老了。同一國度,吸一樣的空氣,吃相同的豬油,大數據是最新的科技,不需要知道原因,也能找到答案。

生死有命,何時下課無法控制,何必管它,保持靈光的腦袋,才是正經事。

中年研究的結果,不就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

1. 常運動,單單維持身體平衡就需要許多腦細胞來處理, 任何運動都會讓更多腦神經元加入準確控制身體的工作, 只要試試輪流把三顆球丟向天空,就知道要控制身體,腦細胞真的需要複雜的計算; 學習新玩意,不常用的神經元被要求運動起來,髓鞘加厚。

新輸入就會有新腦神經元被指派任務,可不是多看電視, 如果大腦不用費力去處理電視播放的內容,反而可以休息,無助於大腦保養。 快樂永遠是腦細胞最好的運動;笑讓所有的腦神經元一起做體操。

2. 不要吃有毒的食物。

3. 降低生病的機會,不要隨便發炎。

4. 不要隨便撞比頭殼硬的東西。

如此看來,只有自認為(老)的人,才有資格被尊稱為『老年人』。

老年人喜歡問吃什麼有用?

Barbara 訪問的研究(腦吃什麼)單位,竟然發現我們熟知的『有益大腦』清單上的食物,包括銀杏、紅酒…,在實驗室裡都無法得到穩定的結論,甚至常常得到相互矛盾的結果。

急功近利的科學家選取自己偏好的數據對外公佈,都是為了生意,他們知道如何提取某些好食物中的特殊成分,去和藥廠合作賣產品。

就有這樣的例子:葡萄裡的抗氧化元素,實驗室裡證實對老鼠腦細胞確實有肯定的效果,但是經過換算,人每天必須喝15,000杯紅酒,才能得到有效計量的抗氧化元素,市面上卻買得到葡萄提煉出來的腦健康食品。

2004年82 歲的楊振寧娶了 28 歲的翁帆小姐,不了解(中年)定義的人,一定覺得那是天下奇聞。其實82歲腦子還好使就是中年人,此事何足為奇?中年可以hold住,要保持住,端看有沒有正確使用頭殼裡面的東西。

備註:

1. 要了解fMRI 觀察腦的操作,可以到 TED去聽 Nancy Kanwisher 的精彩演講。

頭腦不是一個通用功能的計算機,而是無數個處理器,功能都一樣,卻各有所司。 fMRI 掃描得出來。

2. 19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某某斷言,25歲的人腦細胞停止再生。為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上世紀沒有人提出異議。

3. 在fMRI的照片中,腦細胞是灰色的,髓鞘是白色的,很容易辨別。

研究人腦,為何用猴子和白老鼠來實驗?

從DNA的研究發現人的DNA和黑猩猩有98%的相同,和猴子或老鼠,也有大部分的相同,DNA是腦細胞的作業系統,人腦和老鼠腦的單一細胞功能規格都是一樣的。

4. “腦到中年照樣靈光(The Secret Life of the Grown-up Brain)” by Barbara Strauch。洪蘭翻譯。

本書介紹中年的科學研究,為了要了解老年,所以研究中年。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