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栽培自己的孩子
  呂理哲 August 08 2016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年輕媽媽發現自己的小孩喜歡畫畫、音樂或乒乓球,心中有喜有憂,到處問應不應該栽培、栽培?

《本文開始》

前幾個月,臺灣舉行少年乒乓球國手選拔賽,一位連續前幾年得第一名的小選手,第一場球意外輸給了一位新面孔,剛賽完走到場邊,教練(原來也是父親)伸手就是兩個大巴掌,掌聲響遍了整個體育館,不久大家都看到小選手在體育館大門口罰跪。

如果這就叫作『栽培』,我們懷疑這個小孩的未來,會是一個背負屈辱靈魂的乒乓球選手,還是一個厭惡乒乓球的悲觀主義者?

『父母自己做不到,卻期待子女一定要做到』已經是癡心妄想了,更可悲的是能力不足,方向走錯都不知道。

今天的少年國手不等於未來的國手,即使是成了國手不一定就有順遂的人生,錯誤的期待犧牲了家庭和樂以及孩子的快樂童年。

聽到球友的轉述,心有所感,搜尋出先知(The Prophet - Gibran, Kahlil)的電子書,重新翻譯一次這一篇『孩子』。

先知 – 孩子 (紀伯倫)

+++

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問,請給我們講講孩子。

他說道: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來自於生命對自身的渴望。

他通過你而來,卻不是你創造的。

儘管他在你身邊,並不屬於你。

可以給他你的愛,卻不能給他你的思想,因為他將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給他的身體一個安居之所,但禁錮不了他的靈魂,

他的靈魂棲息於明日之屋,即使在夢中你也無法探訪。

你可努力和他相像,卻不可企圖讓他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時光也不會滯留。

你是弓,孩子是箭。

生命用力將弓彎曲,好讓箭飛得快又遠。

你因彎曲而喜悅;

生命因箭飛得高遠而喜悅,也因為弓的穩穩當當而喜悅

+++

紀伯倫(1883/1/6-1931/4/10)出生於黎巴嫩天主教家庭。在美國受教育,用英文寫作,其文字的影響力常常被人拿來與印度大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相提並論,紀伯倫的作品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輕聲細語講述人生的哲理,原來道理也沒那麼深奧。

栽培是不是找人來“教”就好了,應該是提供好的環境,讓孩子發現什麼玩意有趣,自己願意去“學”

年輕父母不知道如何栽培自己的孩子,不如提供一個好的讀書環境,書堆裡有各式各樣的教練,孩子只要發現了樂趣,恐怕父母擋也擋不住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