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本來是民主的溫度計,竟然變成了選舉的工具,因為技術上可以管理民調的數據。
《本文開始》
有兩位臺灣一流大學的碩士畢業生因為鍾情於日本料理,於是一起拜師學藝,出師後合夥開了一家餐館,取名創意日本料理,生意興隆成為地方的特色之一。
餐館經營生意多年以後,我們聞名來到這家館子,點了幾項老板建議的招牌菜,發現全是傳統菜式,沒有一樣看起來符合店名標榜的創意,我們好奇提出疑問?
老板解釋到:這幾年來我們嘗試在老師傳授的食譜以外添加各種新元素,外表看起來很有新意,結果卻只有少數的客人喜歡,無法滿足大多數人的味蕾。例如:在不同的刺身撒上蔥花或加上魚卵炙燒一下,就能滿足大部分的老饕,如果換成不同的新元素效果就差了。
幾年下來創意料理的菜單竟然都回歸到老師的食譜。
我們聽得有趣,明白了老師傅的知識不只是各種料理食譜和烹飪技巧,最具價值的部分還是人們對不同食物的偏好,這才是行業的精華所在。
老師傅真正傳承的是日本料理的“大數據”。
由於今天利用網路收集數據的效率高,大數據看起來是好像新高技術,其實在各行業都有自己的大數據。
臺灣民調公司的大數據就是(可以打通)又(有人願意回答問題)的電話號碼集合,收集到一個電話號碼,也收集到電話主人的偏好傾向。
今天的選舉民調已經成為爭奪公眾資源的武器,如果你有資源,出得起價碼,民調不用作弊,只要加上幾個參數,就能得到預期的百分比,電腦算法保證可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電話訪問員只是必要的裝飾罷了,民調結果只要可以管理,就一定有人會來管理,如果有人懷疑政黨當權者先搞定了民調再辦初選,技術上沒有困難,只有誠信問題而已。
真實的大數據在臉書、Line和Google這些網路服務公司的硬碟裡面,你搜尋、打開或轉傳什麼樣的內容就洩露你的傾向,隨便找一個工程師統計一下就知道,你是藍是綠?還是未定數?數據越多準確性就越高。
美國大選從2012年起,民調不一定準確,大數據卻準確地預測了每一州的勝負,無一失誤。
看來AI 要替換的工作,民調是其一也。
如果你是認真的選民,實在不用為自己偶像的民調數字擔心,他們自己心裡有數,你沒有數據,何必白操心?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