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水溝越來越難跨過去
  那福忠 November 15, 2007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美國矽谷顧問作家 Geoffrey Moore,在 1991 年寫了一本成名的著作「跨越鴻溝」(Crossing the Chasm),解說高科技產品在市場普及的分配模式,創意者占 2.5%、早期接受者占 13.5%、前期接受的主流大眾占 34%、後期接受的主流大眾占 34%、頑固不接受的人則占 16%。但市場的開拓並非依序順暢進行,因為早期接受的人多熱衷技術,對新穎的事勇於嘗試,但主流大眾不是技術玩家,要他們接受,就要考慮到美觀、簡單、實用,所以在這兩個市場之間,有一條大溝 (Chasm),務必費心搭一個橋,才能跨過。

   多年來,鴻溝理論(如圖、點選放大)一直被科技行銷尊為龜鎳,因為大部分的創新,都無法越過這條水溝,創業的人或許考慮不到那麼遠,但出錢的創投機構卻非常在意,跨不過水溝,就形同把投資的錢丟在水溝裡。要跨過水溝,先要到溝邊,熱衷技術的早期接受者,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以這些人為基礎搭橋,才能過溝。唯十多年的環境變化,使得跨溝越來越難,因為許多創新根本走不到溝邊。

   蘋果 iPod 的走紅,除了設計新穎、簡單好用之外,所以能在短時間普及,主要歸功於蘋果效忠者的傳播。蘋果電腦為美工製作而設計,獲得美工業者的高度喜愛,多年來成為蘋果的忠實顧客,對蘋果的任何新產品,在情緒上高度支持,加上蘋果產品走向精緻化,更讓這些忠實顧客趨之若鶩,扮演早期接受者代為傳播,使跨越水溝變得容易。

   新興的科技產品多半不是 iPod,也多半沒有忠實的蘋果顧客群代為傳播,要跨越水溝確實困難。早期的接受者,是對技術熱衷、甚至狂熱的族群,是技術的先驅,而主流大眾,則有完全不同的思維。先接受創新的主流大眾是務實者,使用技術的目的在實用,最好按一個鈕就能自動做事;而後來才接受的主流大眾,則趨向保守,看大多數人都用了,才放心使用。水溝就在技術狂熱、與技術務實之間,兩岸並不相容,創新如果開始以務實為目標,就無法打動對技術熱衷的人,就走不到水邊。

   所以多年來,創新的科技先把市場訂在熱衷技術的族群,寄望這些人帶動到水邊,再構思搭橋,跨到對岸的主流大眾。根據 AdaptivBlue 網站創辦人、同時也是 Read/WriteWeb 網誌作者 Alex Iskold,這一群 14% 的技術先驅者,近年在行為上起了很大的變動,使創新技術走到達水邊倍加困難。主要關鍵在創新過於頻繁,這群熱衷技術的人窮於應付,分散了花在每一新技術的時間,對一項新技術還未瞭解即行放棄,鑽入另一新的技術。

   Iskold 舉例說,一位 Second Life 的居民,突然覺得無趣,就立即換到 MySpace。這兩個社群網路並沒有競爭性,而且能互補,但卻競爭了這個人的時間,把用在 Second Life 的時間移轉到 MySpace。這一現象,使得創新技術即使在熱衷技術的族群之中,也難以成熟,沒有這一族群的支持,形同沒有踏實的立足,絕難跨躍這條鴻溝。Iskold 呼籲大家集思廣益,看看有什麼辦法解決這一難解的題目。

   印刷業在這個跨溝模型裡站在什麼位置?根據 InfoTrends 的研究報告,最落後的一項、個人化印刷,僥倖的跳過了水溝,至於能否為務實的主流大眾所接受,有待進一步的發展。跳過水溝不太遠的,是生產性的數位印刷,正向上爬升,而辦公品質的數位彩色印刷,已經成熟、接近曲線的頂點。在曲線的頂點,則是數位單色印刷,已為務實的主流大眾完全接受。至於傳統印刷,則分佈在保守的主流大眾領域,如 CTP 與 Offset 印刷設備,而底片的使用,則落在最後的 16%,即將走入歷史。

   印刷、或是相關的新技術,要跨越水溝,恐怕越來越難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