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分析說,梅鐸從未相信過報紙網站能解決問題,但自從看過 iPad,就認為是印刷媒體的救世主、是報業的未來,所以出資 3000 萬美元開辦「日報」。「日報」收費每週 0.99 美元,梅鐸說希望佔到 iPad 市場的 5%,iPad 現已售出 700 多萬台,樂觀的估計是聖誕購物期可能加倍到 1500 萬台,一年以後可能增加到 4000 萬台,5% 是 200 萬訂戶,「日報」的一年營收可高達 1 億美元。
iPad 的快速成長不難預料,但「日報」的訂戶佔 5% 的市場,只是梅鐸的期望。不過 iPad 確實較網站容易收費,瀏覽網站遇到收費的攔截,除非必需,大多都回頭找別的網站,但 iPad 有如 iPhone,已經付過各種費用,再多付一點小錢觀看好的內容,在心理上較為安逸。梅鐸近來與蘋果建立了好的關係,專為「日報」設定訂閱機制,讓付費容易,也有助於營運。別的出版刊物就沒有這麼便利,讀者僅能一次次零買。
「日報」的消息一經傳出,業界的確有一些震撼,因為梅鐸這次是玩真的了,如果成功就成了龍頭,別人就遠落在後。但經過幾天的沈澱,業界的評論一一出現,提出多項疑問與挑戰,如果不能改善解決,梅鐸就可能真的像這張網路傳神的照片為 iPad 所困了。
(圖片取自 Gawker.com 網站)
讓大家最不了解的是走回頭路,據紐約時報報導,「日報」在晚上睡覺、第二天清晨「印」給訂戶閱讀,有如現在的報紙。評論說梅鐸也許對這一派報方式滿意,但他忘了 Facebook 一代的人是「昨天讀昨天的新聞、不是今天讀」,更有人說這太好了,慢新聞、高售價。除了派報,「日報」的內容也好像走回路,要包羅萬象,所網羅的一百多人裡,從政治記者到音樂作家都有,甚至還可能有人寫社論。業界認為這麼大製作,寫的又以原生內容為主,僅一百個人力幾乎不可能完成。
「日報」的營運模式也教人質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證實 iPad 新聞能獲利,蘋果 iPad 的程式排行一直被電動遊戲居首。至於 iPad 新聞,一開始銷售可能很好,但很快就大幅度滑落,Wired 雜誌的 iPad 版是公認的精緻製作,一上架就有 10 萬本的成績,很快就下滑到 3 萬本,Wired 的印刷版發行量有 75 萬本。
據說「日報」的目標是衝上 50 萬,但要多久是未知數。以每週 0.99 美元計算,每 10 萬訂戶維持一年僅有 510 萬美元的營收,還要扣除蘋果 30% 的上架費,「日報」的一百多人力,年費很容易超過 700 萬美元。梅鐸的華爾街日報網站固然收費成功,但「日報」不是網站,僅是 iPad 的應用程式 (Application),只有 iPad 的用戶又訂閱「日報」的人才讀得到。
也正因為「日報」僅是 iPad 的一個應用程式,不能被別人連結,當然也連不出去,「日報」也沒有網路版,所以立即成了孤島,甚至有人說是一個貧民區,新聞網站的互動、連結、與人分享的優點,完全喪失。發明 WWW 的 Tim Berners Lee 說,有圍牆的花園,即使再美,永遠沒有牆外顫動的創意那麼豐富。
成功的 iPad 電子報,不僅是內容,更要豐富的趣味。但「日報」所聘用的人力,都是從各媒體網羅的媒體人,媒體編輯、樂評家、電視製作人、娛樂界人士。單就這些人力的背景,向前推進的動力顯然不足,所需要的動力是蘋果、Google、Facebook 等高動能機構的工程師,缺欠這些動力,「日報」不過是把傳統的報紙搬到 iPad 而已。
Adweek 網站主編 Michael Wolff,兩年前寫了一本論梅鐸與新聞集團的書 The Man Who Owns the News: Inside the Secret World of Rupert Murdoch,他評論「日報」說,梅鐸對技術沒有感覺、沒有知識、沒有興趣,甚至也不知道怎麼辦一份吸引人的報紙,而且長期與賈伯斯相互反感,賈伯斯畢生的作為與梅鐸的風格正好相反。
不論梅鐸與賈伯斯能否長期合作,2011 年勢必是報業有趣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