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新聞評論家 Steve Outing,最近參加了一個新聞學術研討會,結束之前請與會的這些專家列一個清單,說說從現在起二十之間,新聞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列這個清單說難不難、說容易不容易,因為能預測到五年已經算專家了,二十年幾乎不可能,但以現在為基準延伸,加入一點科幻的戲劇化,也說不定能猜中十之一二。Steve Outing 說只有傻子才會猜二十年以後的事,但以下就是他的「傻話」,特節錄供讀者參閱。
二十年的演變,我們不會再用「線上新聞」這個名詞,也許只是簡單的稱作「新聞」,不過現在已經有人稱作的「數位新聞」應該更適合,這表示新聞可以從不同的工具取讀,電腦、手機、平板電腦、或是還沒有發明的無線連接工具。
新聞,那時候隨處可得,每次閱讀、視聽也會自動記錄,所以可以告訴你哪些應該知道但還沒讀到的消息,也會從歷史記錄自動找出你喜愛的內容。這些個人的閱讀資料,會在任何地方取得,比如租一輛汽車,車裡的媒體工具立刻與租車人的資料連接,自動顯示所要的新聞、資訊、動態、要去的城市的當地新聞,車子開動之後,影視改為語音資訊,並接受語音操控。
屆時的新聞有新的含意,從與家人在外用餐、鄰居的貓被野狗咬死、自己投資今天的動向,到傳統的地方、國內、國際新聞,分多個層次供選擇。像是「我家的事」、「我朋的事」、「體育新聞」,甚至「今天很累,別給我傷感的與花腦筋的新聞」。這些「資訊+新聞」當然不可能由一家新聞機構提供,而是由一家匯集服務機構代理,大家付費給代理機構,如同每月付水電費,簡單便利的取得新聞與資訊。
資訊助理 (Information Assistant),應該在二十年後成熟。資訊助理有強大過濾功能,從無以計數的新聞與資訊之中,找出確實可靠的內容,而且使用簡單、不花力氣。資訊助理的另一功能是濃縮,把最近十二小時內的地方新聞、全國新聞、財經新聞、體育新聞,濃縮成十五分鐘的語音,因為開車上班的路程約十五分鐘。坐火車有半小時的時間,把一本書濃縮到三十分鐘的摘要,免得在火車裡呆坐半小時。
最難想像的,恐怕就是二十年後的硬體平台了,大家現在用的電腦、手機等電子平台,二十年以後還會存在是個疑問,即使存在,必然與現在不同於現在的格式。最理想的當然是放在口袋裡的萬能機,作為新聞的視窗,作為對外的溝通工具,可以替代昂貴的照相機,可以替代錢包。除了這個口袋電器,還需要一個大螢幕的電腦,閱讀電子書、觀看影視、寫文章打稿,類似現在的筆記型電腦。
地理資訊,現在已經不少了,二十年後應該更齊全,凡地球上的實體物,不論是人工建設還是自然景觀,都會有資料相隨。走過一棟建築,手機立刻告訴你這棟建築的歷史、最近的消息、而且你的一個朋友正在裡面。走近治安不太好的街道上,手機就會顯示過去的謀殺、搶劫、販毒的現場地點,與案發時的照片與影視,同時發出警告讓你最好換一條路走。
二十年後,仍會有嚴肅可靠的新聞媒體存在,做硬工夫報導,像費力耗時的調查性新聞,以及監視政府與企業錯誤行為的報導。但這些新聞媒體不再是商業組織,而是公共媒體結構,現在的新聞媒體多受財團掌控,報導不易公正,目前的新聞媒體走向衰退,公共新聞媒體逐漸萌芽。公共新聞媒體發展之初,可由高科技機構贊助,以破壞創新的營運方式奠定基礎,然後發展出自給自足的營運策略。
二十年中,許多人力的工作,包括腦力的工作,都會轉為自動化去做,新聞也不例外。現在的社群媒體,大家互相傳遞信息,傳多了就會變成新聞浮出水面,電腦就能自動辨識,取來製作突發新聞。同理,從各方面的核對,電腦也能辨識不實的資訊。這些新聞依每人的興趣過濾,分別用最便利的方式傳給每一個人。那還需要人類的記者編輯嗎?需要、但很少,高度智力的專業報導、與調查性新聞,仍需要人去做,至少二十年內如此,以後就沒人敢說了。
邀請讀者加入討論,新聞在二十年內會發展成什麼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