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可以零售,新聞不能零售,一份報紙有很多新聞,是批發新聞,不是零售。零售新聞是以一則新聞為單位,可以付費購買,不必買整份報紙,或訂閱收費新聞網站。自助餐菜式雖多,胃口的容量有限,價錢也貴,有人更願意到餐廳點一份自己喜歡的菜。
以前與業界朋友提起閱讀雜誌,說喜歡拜讀幾本雜誌特定作家的文章,有沒有辦法簡單的取得這幾篇文章,付費理所當然,朋友說有辦法,每月各買一本雜誌。因為不懂雜誌的營運生態,當時只覺得一本雜誌的文章為什麼不能單獨分開零售。既然雜誌都有困難,報紙上的新聞拆開零售就更困難了。
有人不怕難,在荷蘭有幾個小伙子深信零售單篇文稿有市場,兩年以前架設了一個網路平台 Blendle,邀約各大報章雜誌把精華的單篇文稿上架出售,每篇售價自訂,在 €0.09 與 €1.99 之間。文稿售出之後,供稿人收取 70%,Blendle 收取 30%,模仿標準的蘋果模式,但也採取亞馬遜的標準模式,可以不問原因「退貨」,文章怎麼退?很簡單,讀過之後不滿意,隨時可以退回,分文不取退款。
不到 30 歲的創辦人 Alexander Klöpping,期望以小額付費的零售方式,給讀者另一種付費選擇,取得高品質的內容,同時沒有廣告的干擾,也不需要會員手續,輕鬆的閱讀自己偏愛的新聞與資訊。實現這個理想當然不容易,爭取到紐約時報與德國數位媒體 Axel Springer 的資助,2014 年 4 月在荷蘭上線,當時有 56 家報紙與雜誌加入供稿。
一年下來,讀者超過 25 萬人,而且大多數是 35 歲以下的年輕人,證明了很多年輕人還是願意付費閱讀高品質的新聞與資訊。今年 9 月市場拓展到德國,有 37 家德國媒體加入供稿,到目前為止供稿家數超過 100 家,讀者超過 50 萬人,同時宣佈年後進軍美國,也就是打開英語市場,已經與多家大型英語新聞媒體簽約,包括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
(在 Blendle 工作的年輕群,右側照片為 Alexander Klöpping 取自 media.nu.nl)
Blendle 解釋大家為什麼不願意付費給新聞網站的理由。這對新聞媒體來說是掙扎,因為免費可以增加流量,流量可以增加廣告收入,但久而久之發現這個模式不再適應,因為廣告開始下滑,臉書等社群網路又成為新聞網站的競爭對手,又有 41% 的年輕族群使用封鎖廣告機制,有更多的青少年使用匿名上網,不留下任何 cookie,同時原生廣告與新聞報導混淆,也讓讀者困擾。對新聞網站的不利情況,越來越多。
英國資深媒體人、也是經濟學人副總編輯 Tom Standage,認為靠廣告營收當然很好,但都預期好景不會長久,所以轉向讀者開闢新財源,不外三種模式。一是紐約時報模式,每月可免費閱讀少量文稿,超過就要求付費。二是免費增值模式,一般內容免費,對高價值的文稿收費。三是硬牆高築,要進來就先收費,像金融時報。這三種模式無論是那一種,只能把大多數的讀者拒絕在門牆之外,換到的僅是微薄的收益。
美國資深新聞媒體觀察家、也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新聞研究院教授 Alan Mutter,最近撰文「拆除收費牆」,呼籲那些築牆收費的報紙網站,已經屹立不搖幾年了,應該宣佈勝利,然後拆牆。他說 79% 的新聞網站訪客是無意過往的路客,不是點選網站從首頁進去的忠誠讀者,這麼多潛在的新讀者,卻被檔在牆外。
他說全美國 1300 家日報,近幾年有 450 家加入收費行列,理由之一是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網站收費成功,高達 100 萬付費讀者。但這兩家報紙是特例,除了有獨特的內容,而且是大型報紙也有大市場,在小市場的小型報紙絕無複製成功的條件。
雖說是零售新聞,在 Blendle 上架的一般新聞僅是少數,一般的新聞到處可以免費取得,不會有人願意付費,但大家願意付費閱讀新聞的背景資料,像是精闢的分析,不同意見的表達,有內容的訪談,總之大家不願意付費知道「什麼事」(What),但願意付費知道「為什麼」(Why)。
「退貨」可以說是 Blendle 的絕招,因為相當給媒體考試,退的越多,表示送過去的文稿越不受歡迎,以八卦雜誌為例,退稿率竟高達半數,為平均退稿率 5% 十倍之多。有很多新聞網站用「魚餌」式的標題吸引讀者,但內容遠不如標題的預期,當然在「退貨」的機制之下,魚餌就失去功能,而提升了新聞製作的品質。
Blendle 的讀者雖然很多,至今仍在赤字,預期一年後才可能獲利。照片上看到一群年輕人面帶笑容為理想打拼,就成功了一半。Blendle 現有員工 70 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