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Google 跌破了眼鏡
  那福忠 January 05, 201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技術評論」雜誌,對每一技術領域在 2014 年的成就做了簡要報導,同時也列出 2014 重大的失敗技術,Google 眼鏡首當其衝。兩年以前,Google 宣佈了這副「擴增實境」的 AR 眼鏡,一時被視為穿戴式消費電子的創舉,共同創辦人 Sergey Brin 在公共場合也戴上一副,作為示範。他現在摘下了眼睛,如果不是跌破了,至少也是暫時收起來了。

   Google 在 2012 年推出智慧眼鏡,戴上以後可以在小顯示幕看地圖、郵件、圖片、影視,走在路上可以打電話、照相、錄影,也可以取得周遭景物資訊,呈現在顯示幕上。眼鏡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抬頭「走著瞧」,不必低頭看手機撞到別人,如果眼鏡的功能齊全到可以替代手機,或是式樣美觀奢華,戴上代表高貴身份,那自然會流行起來。

   可惜這兩個條件一個都談不上。功能需來自第三者發展的應用軟體,據路透社報導,半數的眼鏡 APP 製作都停了下來,連「推特」也從眼鏡撤退,而一般的功能表現的也都不夠好。Google 本來有一個「殺手」功能,就是認臉找人,看到一個人的臉孔就能從資料庫找出這個人是誰,但為了隱私權 Google 聲明不安裝這個軟體。沒有得到同意,對路人邊走邊照相,恐怕也有同樣的問題。所以 Google 眼睛的使用人說,戴上沒有太大的實際用途。

   至於式樣,如上圖不但顯得笨重,而且顯示幕正對著眼球,畫面顯示的時候從外面也看得見,不顯示的時候從外面只看到一個白方塊,遮住了眼球,看上去頗為怪異,所以有人把眼鏡族取了個 Glasshole(眼鏡癡、中文無法正確翻譯)的不雅外號,說這些人花 1500 美元買了個怪東西,戴上讓周遭的人感到不自在。

   1500 美元是現在的售價,這是給少數技術玩家的價格,如果能大眾化約在 600 美元左右,至於什麼時候推向大眾消費市場,Google 一延再延。矽谷有一個市場對技術接受的運作模型,就是從創意發明到普及應用,先要經過技術玩家的試用,再推向大眾市場(如下圖)。但從技術玩家到大眾市場並不順利,中間隔著一道溝 (Chasm),能否跳溝是關鍵,溝的兩邊環境不同,技術玩家要新穎花俏,而普及大眾需要的是實用價值,如何搭橋過溝,那就看業者的智慧了。Google 眼鏡顯然還停在溝的這一邊。


(技術市場週期模型、取自網路,Google 眼鏡還在溝左邊的橘色區)

   去年年底,商業網站 The Motley Fool 刊載一篇文章,提到四種跡象,不利於 Google 眼鏡的進展。一、是智慧手錶的出現,戴在手上不像眼鏡那麼突顯,蘋果的手錶今年上市之後,極可能從專用市場普及到大眾市場,沒有人出門帶著手機之後,戴手錶又戴眼鏡。二、是運動相機的相繼出現,而且功能都超過 Google 眼鏡,把運動相機綁在自行車上騎著照相顯得自然,沒有戴眼鏡照相那麼顯眼。

   三、是配合發展的人相繼出走,大公司僅有「臉書」與 Priceline 仍在支援,許多小公司等了三年都沒看到消費市場的影子,也只好出走。事實上眼鏡的創作人 Babak Parviz,也在去年六月離開了 Google,轉任 Amazon 副總。在沒有人、沒有應用軟體之下,眼鏡也就沒什麼了。

   四、是抓稻草救人,這網站形容的,為了挽救眼鏡,Google 找了設計眼鏡名家來設計,到頭來只不過讓每副眼鏡的成本增加了 100 到 300 美元。另一條路是轉為專業打入企業,構想雖好,無奈企業這條路早已被 IMB 與微軟佔據,為時已晚。

   那 Google 眼鏡就此以失敗結束?從進入大眾消費市場來說,的確沒有成功,短期內也不容易成功。但從技術上看,不但沒有失敗,反而是了不起的成就與創舉,商場上的誤判遮不住研發的創新。以後會有一天,一個人戴著一副看起來平常的眼鏡,悄悄告訴人說,眼鏡裡有當年 Google 的所有功能。






上一篇   下一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