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 (Kai-Fu Lee),這位傑出的數位科技學者與實業家,即使領域以外的人也可能聽過他的名字。台灣出生,在美國受教育,獲卡內基梅隆大學電腦博士,以機器學習的語音辨識技術獲獎,後在蘋果等多家高科技公司任要職。加入微軟,建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回美後任微軟全球副總裁。之後加入 Google,設立中國研發中心,任 Google 大中華區總裁、全球副總裁。
對中國青年多年的接觸,產生了特殊的情結,2009 年離開 Google,在北京成立「創新工廠」(Sinovation Ventures),幫助年輕人創業投資,在人工智慧、消費、教育、文化、服務各領域打造創業平台與資金支持。創新工廠的「人工智能工程院」,由李開復親任院長,研究 AI 核心技術,解決實務問題。
(李開復 MIT 演講:AI 將創造驚人的價值。取自網路)
日前他在 MIT 一個會議上演講,講的是 AI,以他在業界的份量,所講的必然是親身的經歷感受,大家都會認真的聽,當然未必盡然同意他的論點。他首先說有相當大的可能,例行的辦公室工作會以 AI 自動化運作,這一替代正在進行,是一個真實的、完全抽取的替代,白領工作最先受到挑戰,藍領工作隨即在後。
他舉例 AI 可以改變例行的辦公工作。在他投資的一家財務公司,用機器學習的方式,來決定要求透支薪水的員工的資格。另外投資的幾家公司,都是自動化客服、培訓、以及例行的辦公工作。從創投角度來看,AI 或可能製造衝擊,但中國的前瞻策略也是重要考量,尤其是政府大筆的 AI 投資,激發了動力 ,使他的「創新工廠」更以 AI 做為營運的方針。
李開復把 AI 分成不同、但非連續的四個發展波段,第一波是大量標記數據 (Labeled Data) 的成熟,供給大型網路公司營運以及鞏固 AI 的能量。
第二波關係到企業本身,用既有的數據破壞自身的工作生態,特別是法律與會計的工作領域,如果機器能快速、有效的搜尋數以萬計與案件有關的資料,律師事務需要的助理,人數勢必大量縮減。
第三波是企業從產品與 App、或付費所創造的數據,企業從這些數據發展多項 AI。
第四波是完全自動化,還有一段距離,像是無人駕駛汽車與機器人助理。
這四波發展的簡單闡述,有如 AI 的四個面向,不依順序,甚至同時發展。大家都知道數據是 AI 的血液,沒有足夠的數據 AI 就會營養不良,而數據又以標記數據為主,自然或人造的一般事務,隨時取得的數據,都是非標記數據,但把這些數據取名稱、貼標籤、分類別,就成為標記數據。為數據加註標記,開始的時候必須用人力,非常費時,但漸漸建構成模型,以後新的非標記數據就可以用這個模型機器學習,快速的加註成標記數據。所以第一波是 AI 打地基紮根。
第二波的發展特別迅速,法律領域更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讀過幾次專家呼籲現在的法律學生考慮退學,因為以後的發展極為有限。會計事務也是如此,不但一般會計行政事務員逐漸減少,連負責專屬帳戶的指定會計師也有被AI取代的,AI 可以延伸到相關領域,對帳目細節與分類可以精準判斷。
第三波則顯而易見的是大型網路公司佔到優勢,百度、騰訊、Google、臉書,都藉自己製造的龐大數據發展多項 AI。
第四波的全自動化,牽涉面很廣,而且很多是人與機器互動的關係,發展的型態會由小而大,由簡單而成熟,但時間不會太久。幾年以前對無人駕駛計程車,招之即來、下車即去,還是一個夢想,日前 Waymo 宣佈 500 輛無人駕駛計程車,即將在亞利桑納州鳳凰城上路。
李開復在會議中說,一旦 AI 運用到各個不同的領域,就會創造出「驚人價值」 (phenomenal value),無論投資者或大公司想抓住這一技術,現在正是 AI 的開放時刻。
AI 與未來的工作,是這次 MIT 會議的主題,傳統的爭論無法避免。一些技術專家與經濟學家不同意 AI 與自動化所造成的衝擊,他們認為 AI 會孵出更多新的工商業,所創造的工作機會,遠多於 AI 所淘汰的工作數量。
李開復不同意,他說許多人對技術革命持樂觀的態度,工作會消失、工作會再生。AI 當然會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但他認為卻是例外情況。
我同意他的看法,理由只有一個,即使 AI 能創造很多的新工作,但所需的工作知識與能力,只怕要比以前更高的科技才能勝任,學校沒有教過,被 AI 淘汰的人更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新工作一時難以填補,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甄選有潛力的人接受訓練,才能略為彌補青黃不接。AI 的青黃不接衝擊,勢必大於以前任何的技術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