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技術可以改變合作的方式,合作出版的方式,看看那些軟體告訴他們如何合作出版,示範了自助出版和按需印刷結合的可能。
《本文開始》
咫尺天涯,今天你我的距離差不多只是隔著一個屏幕,你看得到老闆,他可以指著你的鼻子對你說『鬍子該刮了』,這是十年前只聽得到聲音的電話會議技術裡,老闆最失落的遺憾。更早以前就不用說了,那是你在外面鬼混還可以打電話唬家裡的領導說,在公司裡開會不回家吃飯都行得通的時代。
通訊技術改變了人們溝通的方式,就一定會改變我們生活和生產的方式。
網際網路出現以後,就有一群電腦技術知識分子認為知識是人類共有的,理由是所有的知識都得利於全人類歷史的積累。
例如:週期表之父蒙德列夫(Dmitri Mendeleev)把當時『已知的』62種基本元素行列排列,當時還有一大半的元素還沒被發現,表上留下了一些空格,他大膽地預測會有新元素被發現去填補那些空格。甚至根據每一欄已知的元素來預測尚未被發現的元素的密度和原子量,當某些預測成真以後,追獵新元素成為那時期化學家最時髦的課題。
20世紀的諾貝爾獎大多數頒給了新元素的發現者,發現新元素的過程不但打破了化學和物理的圍牆,影響所及,人類不但瞭解了地球上所有物質的組成,甚至我們有能力去推測那些人類到不了的其他星球是什麼物質組成的。今天,我們生活因為矽的應用而變成智能,醫學因為放射性材料的應用,核磁共振才能有效地追蹤我們身體內部的病灶。
沒有人可以否認所有知識是前人的努力的果實,以此論點來看,不管那一項有利可圖的專利都沒機會反饋前人的貢獻,知識不共享哪有天理?
商業團體當然不願意,利益所在嘛。所以今天知識可以免費,商品還得付錢。出版的內容算不算是商品?有了作者、編輯、美工和印刷廠的付出,當然無法免費。
有了網際網路這個方便通訊的工具以後,2009年開始就出現了一種叫 Book Sprint的出版方法,Sprint是快跑衝刺的意思,一開始是一群開放源代碼的軟件高手,利用短短幾天的時間聚在一起,討論Firefox 瀏覽器的技術,利用一種大家都能及時寫作程序碼,又可以相互修改編輯的工具叫Code Sprint(衝刺碼),大家一起分享創作的樂趣。
當有人提議一起來寫一本關於 Firefox 的書時,Book Sprint(衝刺書)的概念自然就形成了。
發展下來,Book Sprint 成為一種快速出版的方法,約好同好,少則同一城市的兩三人,多則跨幾個國家上百人的例子都有。反正有了通訊的工具,大家就像面對面討論一樣,大家聚集幾天(通常一個禮拜最理想)一起從一本書的主調和書名開始討論,書的結構到每一章節的大小標題,都定義好以後,大家分工個別負責一部分,寫作中間還能相互討論,校對、修正…. ,就像一本書在出版社裡面編輯和作者一起工作的場景,可以想像他們的忙碌。
當文字完成以後,編排也一樣完成,因為Book Sprint的工具就有了各種書的編排式樣,大家在設定好的式樣中寫作和編輯。
完成後輸出PDF,電子書就大功告成了。找一家就近按需印書的服務,真正的書立等可取,真是很方便。
通常像 Lulu.com 這類的自助出版的網絡書店是這類Book Sprint 銷售的渠道。
大陸前兩年有一家自助出版的網站,可惜最後都轉行變成相簿數碼印刷服務,然而每一家相簿印刷網站都一樣,提供了一大堆相簿樣本,讓人自己上載照片或寫上幾段文字,自助出版的精神不見了,如果這樣的自助出版網站一開始就投資了幾台厲害的數碼印刷機,幾台聰明的裁切設備,當自助出版的精神不見了的時候,就變成一般的相簿印刷服務。
如果你到Google搜尋一下『相簿印刷』,就有一百多萬條連接可以讓你去瀏覽,其中可能99%的相簿印刷服務,沒有自己的印刷機需要折舊、保養和人工成本。
如果,自助出版有了 Book Sprint 的架構,一條龍服務一本書的寫作到印刷、出版,讓作者和其他人能方便互動的意義,對一個獨立作者好象不明確,但是設計好相簿書的各種式樣,讓要畢業的同班同學和老師,一起旅行的團員,一起學習書法、音樂、乒乓…的同學,分享成果照片和文字,把相簿當成書來創作,不但可以和835,000個連結後面的相簿印刷服務區隔,自助出版的精神肯定可以刺激相簿印刷的業務。
如果,出版社利用這個概念來服務作者,同時也把編輯和美工納入網路體制,等於自動化的出版生產系統,如果和印刷廠連線順暢的話,何嘗不能變成線上自助出版和傳統出版合而為一的出版社。
今天,任何行業都應該思考未來幾年的變化,出版也一樣正在迅速變化中,昨天的新概念或新花樣,可能成為今天的舊傳統,Book Sprint衝刺書也不過是出版的一個新花樣罷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