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新媒體的邏輯思維
  呂理哲 July 29 2014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媒體大環境因為移動通訊技術已經改變了,大眾媒體想要吸引大眾的關注難度越來越高,大陸的邏輯思維一個自創的媒體實驗,已經證明了媒體可以利用今天移動網路的方便,建立社群,顛覆傳統大眾媒體。

《本文開始》

羅振宇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博士生,曾經是大陸中央電視台幾個對談節目的製片人。離開央視五年後,和合作夥伴利用網際網路自創了一個媒體節目『邏輯思維』,不經過任何所謂的傳統媒體 – 電視臺、報社、廣播電臺或是雜誌的渠道,自己就在網絡上發行的一個談話性節目。2012年12月21日第一期的邏輯思維視訊上線,在Youku上分享個人讀書所得為主軸,以其豐富的閱讀成果為核心,包裝以獨特語言的表達風格。當日同名的微信公眾帳號開始每天推送羅振宇的60秒語音內容,分享其生活感悟,同時推薦一篇知性文章。

邏輯思維的內容引起特定聽閱眾的共鳴,上線半年該節目在優酷視頻的點擊率超過千萬,在微信關注數以指數級快速成長達16萬,成為大陸民眾和媒體關注的現象級媒體。

移動網路是邏輯思維這個新媒體的基礎建設,也是這個新媒體的養分,傳統媒體想要行動化需要思考的應該是邏輯思維背後媒體大環境的邏輯,而不是去分析或模仿邏輯思維成功的橋段。

羅振宇他們認為網際網路對媒體帶來了根本性的衝擊,因為資訊傳播介質連接了全世界所有的電腦,移動網絡甚至綁住了24小時手機電腦不離身的人群。一個人如果願意的話,可以隨時找到當今世界上已知的知識。然而人類知識到了2014年,因為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的知識積累迅猛,下一刻可能是前一刻數倍的容量。

到底有多大量的已知知識?

用這句話來說:『一個多博士學位的諾貝爾得獎者(不瞭解)的學問,和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多』,我們就知道人類累計的知識太龐大。如此巨大的知識,讓移動網絡時代的人們無所適從。

基於以上兩點基礎,邏輯思維團隊他們認為閱聽大眾和內容消費模式都將碎片化,傳統大眾媒體越來越無法發揮功能,因為沒有任何媒體可以找到『大眾』的共同需求,更難以引起大眾的共鳴。大眾媒體的傳播效益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網際網路本身就是電子通訊網絡布建起來的,傳播效益的數字是很容易就能檢測得到。

大眾有多大?媒體越來越難渾水摸魚。

取而代之的將是社群媒體,大眾碎片化以後,底下自然形成某些共同需求的集體,同學、親友或是同好…,他們關心的事物類似,問題是信息太多需要整理聚焦,才會受到關注。

本來這就是媒體的功能,硬件上是網絡可以將一個社群的成員連在一起,但是軟件上需要引起他們共鳴的媒介,邏輯思維認為這個媒介必定要有特定的人格魅力,閱聽眾因為對特定媒體『人』的喜好和共同的興趣,從而重新組合成一個相互共鳴的社群。除了特定媒體人以外,閱聽眾的互動更是最後維繫這個社群不墜的無形粘合力。

邏輯思維認為他們可以用『幫大家讀書』的方式,把書中最有趣的故事,最有啟發的道理繪聲繪色講出來,輕鬆勁爽,只要有種、有趣、有料就可以穿透厚重書本,引起某一部分同好(某一碎片)的共鳴。

基於對媒體大環境的變遷正確的解讀,邏輯思維做到了媒體想要的結果,他們宣稱這是一個十年的媒體實驗,意思或許是十年後媒體環境可能改變,即使邏輯思維也要面對更新一波媒體改革的衝擊。

這是新媒體大環境的變遷,新聞媒體想要行動起來,但是像中國好聲音或是其他收視率很高的節目,因為無法互動,觀眾共享的價值觀沒有社群的氛圍,他們之間毫無關係,無法形成社群,新鮮度一消失節目也就消失。

邏輯思維的社群成員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經由互動讓媒體本身更多樣化,邏輯思維不僅僅是一個媒體。

今天最會賣商品的是那些賣東西給自己粉絲的高手,看看iPhone的粉絲和小米的米粉就知道了。邏輯思維認為自己是一個社群,社群之間的凝聚力就是粉絲的信仰。

邏輯思維甚至預言,媒體利用內容招來廣告的生意模式,將會因為新媒體大環境衝擊下不支倒地。因為內容再好沒有社群的垂直凝聚力,媒體的商業價值很難持續。邏輯思維今天可以賣電視機(電視製造商主動提出),明天可以賣手機,有何不可?社群的凝聚力是新聞內容和讀者之間日益淡薄的關係無可比擬的,以產品銷售來說,對社群成員和產品供應商兩方面都更有說服力。

新聞媒體要行動起來,不能不瞭解邏輯思維的邏輯思維,或是不能不知道大陸9158、新浪秀或是YY音樂這些新媒體,他們的社群可以吸引了數百萬人,每天晚上聚集在一個虛擬聊天室裡,聽主播唱歌說故事,搶著付錢購買虛擬的鑽戒和鮮花給主播。

新媒體環境變遷,是任何媒體行動改革的舞臺,包括傳統大眾媒體和個人。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