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捷運裡沒有一個看報的人,看書的人也如鳳毛麟角,許多人盯著手機讀小說和新聞,還有人可以邊走路邊看視頻,出版業者多擔心,甚至認為紙張已經不合適出版了,不再思考紙媒體的市場可能性。
《本文開始》
出版業面臨時代的變化和電子技術的衝擊,常常被自己的限制限制了,原來這個世界上不同國家裡不同的出版業者,不約而同地發現了兒童報紙還有市場。如果我們去看看電子書發展的資料,說不定可以給我們另一角度的思考。
2003/6/18美國電視週刊媒體集團Gemstar正式宣佈即日起停止電子書機的銷售,其將在2003年7月16日下午5點鐘以後,停止其電子書內容的銷售。Gemstar算是參加第一屆電子書機衝浪比賽的第一名選手,Gemstar下課以後對出版社並沒有造成任何丁點的影響,電子書的那一波熱潮就漸漸冷卻下來。
直到2007年亞馬遜利用網路賣書顛覆了實體書店管道的優勢,推出Kindle電子書機,電子書機開始影響了書籍雜誌的出版。Kindle不但收拾了索尼(Sony)這種電子大廠對手的電子書機;連視亞馬遜為外族仇寇,築起長城要圍堵亞馬遜的美國最大的實體書店集團(Barnes & Noble),試圖推出自己的電子書機,都無法抗拒亞馬遜每天千萬上億讀者群的超級管道。
不止是一台單純的電子書機,Kindle整合了通訊、內容和服務,全方位去滿足讓愛讀書的客戶群,就像大海裡捕魚,亞馬遜的漁網鋪天蓋地,當然能捕到愛讀書又接受電子書機的魚。我們看到Kindle吹起的瘋潮,媒體語不驚人就少了關注,有些媒體甚至以問句來表達,電子書會不會取紙質書而代之呢?各方媒體大肆宣揚的結果讓出版業誤以為電子書機被大部份讀者接受了。
如今,過了多少幾年了,各式各樣的移動裝置都提供了電子書機的功能,加入了書出版的戰局,但是整體電子書閱讀的發展勢頭卻不溫不火,沒有讓人感受到跨越鴻溝的氣勢。電子書的銷售量的成長力道漸漸乏力,紙質書的市場仍然居高不下。以全球市場來看,真正的暢銷書紙本一賣千萬本有之,可比電子書強勁還給力。
電子書應需要而存在,紙本書可是千年以來的需求。
根據日本的矢野經濟研究所最新的調查報告,2013年度日本電子出版刊物市場規模增長19.7%,遠遠超出全球平均成長率。在電子出版的各種書籍專案中,最令人矚目的是漫畫類。電子漫畫一年增加14%,總產值達到650億日元。
日本是漫畫強國,日本漫畫風行全球,因為其有悠久的漫畫出版歷史,像哆啦A夢、灌籃高手、棋魂…發行世界各地,每一抬頭都有許多集,越受歡迎越多集,總發行量恐怕連哈利波特都無法望其項背。電子出版技術的成熟加上移動網路的方便,電子漫畫漸漸走進消費者的視野。漫畫為了銷售業績,多是薄薄的一本,看漫畫本來就不需要思考沉澱,一本薄薄的漫畫,經不起讀者幾分鐘的囫圇吞棗。一次帶好幾本又很麻煩,電子書就變成了貼心友善的工具,難怪深得民心,市場成長通常來自於需求,不是因為電子產品的新穎。
相同的單位對 6 ∼ 17歲孩童做了調查,也顯示了日本這一段年齡層的孩童,未讀過電子書的兒童超過50%對電子書有興趣,72%的家長願意讓孩童閱讀電子書。另外,這些孩童有電子閱讀經驗的比例亦呈倍數增長。
其實是設計”出版標的“的問題,如果能像讀賣兒童週報以祖父母為對象,祖父母設計場景和劇情,幫助他們從報紙上的教材(教育祖父母的)裡,得到和自己的小孫子相處的快樂,從中得到互動的滿足,不只是無言的陪伴或是物質的提供,肯定找到了日本老人社會的特定需求。
滿足生活知識的需求本來就是報紙的功能,出版一份祖父母讀給孫子聽的報紙是好樣本,以前大家怎麼都沒想到日本報社這種乾坤挪移的招式?
出版不應局限於媒介的形式,以前只有紙張,當然利用紙媒體來出版,後來有廣播和電視,當然用電視和廣播來發行,今天多了網頁、電子書、APP…,有了更多的媒介,需要更多樣的創意。
有了移動網路,甚至可以改變出版模式,從以往的單向發行,轉而思考更即時、更互動的發行模式。合理的想像,應該不只是兒童報紙有市場,應該不只是紙媒體,要不要邀請讀者也來一起創作,大家都有電腦和相機,內容不止於文字吧!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