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知識的時間表
  呂理哲 November 17 201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今天能數位化的已經數位化了,技術的成熟加上通訊的發達,同行能買到的技術,競爭對手沒有買不到的。那麼,印刷廠去那裡取得買不到的技術來增強競爭了?

《本文開始》

十九世紀末,居里夫人和其夫婿就發現了鐳元素,取名Radium(拉丁文意為“射線”),她順便發明瞭一個新字“radioactivity”(放射性),人類終於知道世界上有像“鐳”這樣的射放射性元素,卻還不知道放射性對人體的影響。

1932年美國New Jersey一家鐘錶廠為了讓鐘錶的數位或指標可以在黑暗中被辨識,就把含有鐳的塗料塗在表面上。有一天,鐘錶廠老闆發現他塗鐳工人得了絕症,認為可能是吸入了太多鐳的結果,於是改用“鈾”來做塗料。

同一時期的英國實驗科學家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提出放射性半衰期的理論,證實放射性涉及一個元素到另一個元素的變遷,也就是一個元素裡面的電子(β射線)和中子(α射線)跑走了,變成另一種元素的過程。半衰期短(可能短到百萬分之一秒)的元素,時時刻刻都在放射α和β射線,就是我們所謂的放射性物質。

電子(β射線)和中子(α射線)穿透力強,可以穿過人體造成細胞的病變。應該是到了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後許多年,當地倖存者出現各式各樣的後遺症,放射性物質有害健康才變成大眾的常識。

盧瑟福因為科學成就在英國女王授勳位爵士,他和愛因斯坦齊名,前者是實驗科學的巨匠,後者是在一張信封的背面寫出了“相對論”的理論大師。當盧瑟福從科學史上著名的金箔實驗中,匯出了原子模型 ,把原來布丁(原子)上有葡萄乾(電子)的模型扭轉成今天大家都知道的“行星(電子)繞太陽(原子)”的模型。

居里夫人開創了放射性理論,兩位大師的成就都影響了人類對核能發展與應用的知識,但是在人類知識還沒到位的時代,1932年他們對“可以人為釋放大量原子能量”的預言都不以為然。盧瑟福說那是『做白日夢』,愛因斯坦說『異想天開』。

人類知識的積累因為通訊技術的日新月異而加速,印刷產業數位化的歷史也有20個年頭了,從排版、分色、照排、數碼打樣、直接製版、數位預放墨到數碼印刷機,電腦在印刷生產工序中占了越來越多的比重。

數位化不只是發生在生產車間裡面,以前用電話線,網路寬頻,到今天的移動網路,從FTP、QQ、微信到網路門戶,從印前到印後都可以找到許許多多適當的技術幫忙生產。

技術供應商通常專精於某一段的數位元化工藝,想盡辦法利用軟硬體解決幫印刷廠最重要的工序瓶頸。供應商幫助第一家印刷廠提高了效益,就會去幫助第二家,第三家…,這是技術供應商的天職,就跟印刷廠找到一家客戶,就想到去開發第二家、第三家類似性質的客戶,一樣的生存邏輯。

另外,通訊的發達,讓生產數位元化和印刷生意模式被模仿被複製,個別特色逐漸模糊,供過於求就出現了。

一樣的產業發展過程,還是少數的同行走出了供過於求的紅海,大家從印刷展覽會裡看到相同的新技術,遇見相同的技術業務員,理應擁有相同的知識。

為什麼今天有些印刷廠還在煩惱到底要轉型還是要再造?有些印刷廠卻早已畫好藍圖,大步向前?

什麼樣的知識落差,會造成如此不同的現狀。

臺灣Autoimage公司成立的中過程,給了我們一個不同角度看待印刷技術知識的啟示。

臺灣廣告公司需要幫業主重新編排廣告版面,並且幫忙印刷海報。品牌公司設計好一張行銷海報,交給廣告公司,要求印刷成不同尺寸的海報。廣告公司必須找許多人去把原來的設計稿,重新利用AI軟體把版面上既有的物件,排列成不同尺寸的海報。

一個品牌行銷活動的海報,要貼在不同的看板上,尺寸無法統一,造成修圖巨大的工作量,廣告公司不得不請一大堆AI專家來趕工。

Autoimage 利用 AI的外掛程式,把一個接一個的AI操作功能,排列起來定義成一串指令集,就把重複又複雜的工作讓AI來代勞。這個“買不到的新技術”解決了大量人力和效率的大問題,提升了廣告公司競爭力。

Autoimage沒有開發什麼新技術,他們知道如何利用現有的技術來解決問題。

今天能數位化的已經數位化了,技術的成熟加上通訊的發達,同行能買到的技術,競爭對手沒有買不到的。

那麼,去那裡取得買不到的技術?

聽過專業領域的敏感度(Domain Sense)嗎?

什麼意思?

重點工序佔據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所以重點早已經被數位化了,但是銜接重點和重點之間的關節,以前大家都認為用“人”管理一下就行了。用的人力有限,印刷廠也沒有願意花錢去找技術來處理,也不適合一家技術供應商去開發產品。

有了網路,印刷廠找到訂單增加的生意模式,立刻就會發現人力“關節”變成了瓶頸,於是找人寫電腦程式來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以後,就知道所有的關節都可以解決,食髓知味的印刷廠就變成了 IT公司,不是專業寫軟體的公司,而是知道如何用IT 辦法來解決印刷廠管理的關節。

除了身歷其境的印刷廠經營者以外,沒有人知道“關節”在那裡,如果他平時也關心數位化技術的演變,就知道他原來認識的技術供應商買不到的這一段解決方案。專業領域敏感度就是知道那些人工關節需要解決,和找誰來解決的識別能力。等到他找到了合適的 IT技術,識別能力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

成功的網路印刷公司如臺灣的健豪、香港的寶諾時,他們建立的競爭力門檻都不是所謂重點技術,不是超級印刷機或是後道設備,而是一個個解決關節的非典型IT技術。

1932年的愛因斯坦已經是美國加州的大學教授,他當時擁有的知識可能還不如今天一位有好奇心的高中生,因為知識有時間表,隨著時間移動,重點技術或技術終將成為普通常識。

印刷廠想要發展自己的特色,眼光只聚焦於大供應商的重點技術,就失去了專業領域的敏感度。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