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每一個城市都有合版印刷,僅僅把單張彩色的訂單管理好,就把商業印刷200-10’000印的訂單都吸走了,卻沒有印刷廠想過把某一項印刷產品,用相同的辦法管理好,把同行的生產吸過來,請別人幫忙接單。
《本文開始》
20世紀末,美國報業面對互聯網的衝擊,整個行業有志一同想要把本來印刷在紙張上面的內容搬到數位螢幕上去,一開始針對的是電腦螢幕,後來是手機、平板電腦的螢幕,但是一直沒能成功,於是有了收費牆的理論。
由於互聯網的內容太豐富,選擇多且容易獲得,報社網站一收費,讀者就跑了。不同的報社嘗試了各種生意模式,都無法像買報紙一樣去做生意,大家就一直以為還沒找對數字內容的生意模式。
其實以前報紙有好生意可做,緣由於當時新聞來源有限,即便如此,大部分的報紙的售價也無法彌補生產報紙的成本,因為售價影響發行量,發行量夠大才能吸引廣告 – 報紙的主要業績來源。報社經營者用相同的邏輯來思考報紙的發展路線,把內容印在電子產品上,解決發行量的問題就結了。
偏偏數位內容的傳遞能力雖然無遠弗屆,但是網路上的內容供應者數目卻是無限量的,讀者各取所需,傳統的內容無法吸引足夠支撐生意的讀者。報社轉型20年之後才有智者提出方向是錯誤的警告,這才恍然大悟,此路可能不通。
目前大陸印刷轉型加互聯網的改造如火如荼,大家是不是也應該重新理一理思路,等到看到此路不通的警告牌到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
最近同行都覺得最近比以前做了更多的活,卻賺了更少的利潤,以為市場萎縮。如果從大陸印刷業整體資料來看,全國油墨的總消耗量和印刷總產值的成長曲線一致,即使印刷總產值成長減緩,2015年印刷總產值還是增長了3.6%,由此可見印刷市場並沒有萎縮,從身邊同行的感受去判斷未來,顯然並非客觀。
同樣地,大家認為電子商務會影響印刷的未來,會如何影響呢?
最早期,許多人認為未來會出現像淘寶一樣的印刷平臺,把大部分的印刷訂單都攔截走了,但是經過這幾年,雖然大陸有了200-300家電商,但是似乎沒有同行被印刷電商搶走了生意的現象,反倒是有些印刷平臺還沒找到獲利的生意模式,只好每隔一段時間就改變自己的經營策略,這陣子大家開始覺得電商和自己沒有關係了。
如果,我們跟著訂單流程走,或許可以發現今天的印刷電商可能和報社一樣,在探索互聯網的未來路上走錯了方向。
傳統的印刷訂單,是由門戶接單,再交給印刷機去生產。這裡的門戶指的是幫助最終用戶把印刷需求翻譯成具體的印刷規格的單位,門戶可以是印刷廠的業務員、跑單的個體戶或是快印店…,有能力和客戶溝通需求和交貨規格的人。
一般人無法跑進印刷廠要求印二盒名片,印刷廠問“要用什麼紙?”,(有什麼紙?)“有銅版紙和啞粉紙”(什麼是銅版紙?)…。對一個新客人,任何一個問題在得到答案以前,可能需要回答幾個問題,等於上完一堂(印刷基本知識)課程以後,才能開始做生意。
現在有了互聯網,一樣需要門戶的功能,才能讓客人自己上來下單,網路上的印刷門戶需要有(簡明印刷基本知識)的教學功能,否則客人就會利用QQ問問題,一個網路門戶有服務視窗的設計是必要的,一旦搞不好變成了接單的標準程式,網路門戶還能用嗎?
先不計較行銷一個印刷門戶的成本有多高,大陸許多合版印刷廠一天數接到千筆訂單早已經不是新聞了,如果印刷網路門戶接單的工作需要人手來處理,萬一哪一天來了上千筆訂單怎麼辦?
足見門戶接單的重要性和難度,電腦很難取代,你們合版印刷用了什麼辦法去改變這個困境?
他們把印刷服務定義成了有規格限制的此商品,兩盒銅版紙的名片是產品甲,五盒銅版紙名片則是產品乙…,每一個產品都有固定的規格,供客人選擇。如此,瞭解商品規格的客人就能透過網路下單,相同的商品可以利用相同的流程生產、管理,高效率的自動化就容易做到。
有了自動化的管理流程,產品規格也明確,只要和客戶訂好通訊協定,只要收到檔就能立刻生產,門戶變成透明的,客戶便變成為了印刷廠的門戶。
有了網路,自動化的效益可以輕鬆地分享給客戶,就有機會開發更多的門戶,吸引更多的訂單。
有了訂單啟動生產的自動化生產流程,訂單增加,人手不會增加。門戶幫最終客人把需求翻譯成規格,還把檔依照協定做好,傳進電腦系統,這樣下來,門戶越多越好,幫忙把更多的訂單轉進來。
這是合版印刷實驗成功的生意模式,這幾年來把200 ∼10’000印的彩色單頁訂單都吸走了。
大陸電商沒有把門戶的定義弄清楚,想要利用網路門戶或是自己地推找訂單,如此和建立一家全新的印刷廠有什麼不同?只不過為供過於求的印刷市場添加一個新的競爭者罷了。
大陸商業印刷的年總產值至少還有1’000億,如我們還沒找到全新市場,那麼大家都在同一個池子裡打魚,門戶和訂單的走向有不可分離的關係,有辦法吸引同行當門戶的就像用魚網捕魚,單一或零散的門戶好像用釣竿釣魚。
我們應該記取歷史教訓,當大家都用釣竿釣魚的時候,合版印刷早就用魚網把彩色單頁的訂單都網走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