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許多店面的生意移到了網絡門戶,印刷生意不是單純購物(B2C),而是生產服務,訂單啟動生產(C2M)是不是比較可行?
《本文開始》
1765年,英國和印度的航海交通已經很發達,由於來自印度的棉花很便宜,衣服也跟著便宜起來,布料、棉紗的需求增加,許多婦女開始在家裡紡紗織布。有一天哈格裡夫斯(James Hargreaves)踢倒了老婆珍妮的紡紗機,看到紗錠還在輪軸上轉個不停,靈機一動想到了用一個輪軸同時去轉多個紗錠,珍妮紡紗機就這樣被發明瞭。
瓦特於1736年改良了蒸汽機,他找金屬製品製造商(Matthew Boulton)一起為Cornwall錫礦製造排水泵引擎,接著也為金屬製造廠提供研磨機的動力,在大不列顛島內外安裝了超過500 台的蒸汽機。
瓦特的成就不只是蒸汽機的改良,更進一步把蒸汽動力推廣到製造行業,他開啟了人類應用動力去解決生產問題的大門,珍妮棉紗紡織機加上蒸汽動力的效率,改變了一個人的衣著,間接推動了社會經濟的活絡,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所謂的工業革命因為紡織業的生產效益更加迅速蔓延。
工業相當程度地帶動了各方豪傑發明各種機器來為人類服務,暴增的機器刺激了鐵、鋼和煤的供應量,運輸系統也被需求改變了,於是運河被開鑿了,馬路被拓寬了,路面被加硬了,從愛丁堡到倫敦原來14天的路程,用四輪大馬車趕路只要44小時就能到達。
接著汽船出現了,鐵路出現了,資訊傳遞速度因為交通的比例而變快,知識放大了人們的眼界,市場需求促使許多新發明接著出現,帶動了人類文明的躍進。
大家提到第一次工業革命都以瓦特的蒸汽機為代表,正是這個理由。
人類創新從來就聚焦於『製造』,製造無可避免地追求大量。
1913年,亨利福特為了應付生產T型車的大量訂單,把流水線引入生產線,讓零件隨著傳輸帶移動,組裝工人不需要移動,只要把相同的零件裝在固定位置就可以了。一輛T型車地盤的裝配活原來需要44小時,有了流水線93分鐘就夠了,這個生產線一直保留到1927年,那一年製造了1,500萬台福特汽車。
如果我們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指的是發現了能源轉換動力的方法,人類擺脫了單純水力、動物力的應用,打破了能力的限制;那麼第二次工業革命應該是人類發現了(發現)的辦法,發明瞭(發明)的方法,只要有需求就有人發明去滿足。
有些人把福特的T型車被當作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里程碑,準確的說法應該說福特為大量製造樹立了典範,物美價廉不再是天方夜譚,大量製造和『個性化定制』的距離越來越遠,個性化定制變成為奢侈品的專利。
互聯網創始之初, Wired雜誌的創始人凱文凱利就預測『大量定制將因為互聯網而成為可能,終將成為主流』。可惜大量製造的生意只要email就能做生意,言者諄諄,聽著藐藐。
今天,大部分企業無法擺脫供過於求的夢魘,互聯網+ 成為改造的希望。電子商務的發展越來越多樣化,在B2C、B2B、O2O…不同的電商模式都嘗試過以後,C2M讓電商和傳統產業看到了大量定制的可能。
什麼是C2M(Customer to Manufactory)即客戶直接對接生產。
大陸的紅領集團,是一家創建於1995年生產經營高檔正裝系列的服裝製造企業,歷經10幾年融合資訊化與工業化的互聯網轉型發展,2014年當實現了150%的營收增長,更引人注目的是紅領擁有日產2000種個性化定制產品的生產能力,居然還可以做到了讓所有企業都羡慕的『零庫存』管理。
紅領在網路門戶APP上教客戶如何量度自己的身材尺寸,如何選擇衣服面料和裁縫的細節,建立好專屬的工序號。
手機付了錢,紅領的電腦收到工序號,機器自動找出材料,機器人自動打版裁剪出衣服的形狀,接著進入流水線,每個工人只負責一樣工序,材料送到面前,電腦工單立刻出現在面前,只要依照資訊執行,完成後把材料傳給下一道工序,一道接一道,直到正裝西服完成為止。
接到訂單到交貨,只要七天,一定就七天。
紅領模式就是C2M模式,客戶直接對接生產車間,而不是對接管道,零庫存,製造業再沒有更低投資、高回報率的績效,紅領把客人變成自己衣服的設計師,粘住客人。
西服一件一個樣都可以用C2M模式,印刷本來就是既客制又大量製造的生意,各個活的內容雖然各不相同,只要進入印刷環節大量複製易如反掌,大家都希望客戶的印量越多越好。
如果印刷廠要學紅領,就應該讓自己的電腦有能力辨識客戶的檔和訂單規格,自己產生施工要求讓我們的印前軟體可以和訂單管理軟體交換資訊,自動製版,就能直接進入印刷和印後環節。
其實,這些工序都在我們車間裡面,集成起來和互聯網結合就是C2M。
C2M就是讓訂單啟動生產,互聯網一定會改變印刷產業的合作方式,改變的關鍵就在電腦接收到訂單和檔,印刷生產工序就自動啟動。一家C2M印刷廠一定可以和同行、大客戶、電商,甚至競爭對手合作。
客戶直接對接生產車間,效益浮現,印刷產業互聯網不就是這樣嗎!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