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印象派畫採用的印刷工藝
  呂理哲 June 20 2021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印象派作畫將幾千個不同顏色的馬賽克分割整個畫面,和今天印刷網點技術原理完全一樣。印刷講求(所見即所得);印象派的(我畫即我見)可是正港的寫實派。

《本文開始》

畫畫、攝影和印刷一樣都是複製影像,當然畫家不一定受限於一模一樣的框框。

16 世紀的文藝復興為歐洲打開了科學與藝術殿堂的大門,當時留下來的許多作品包括名畫蒙娜麗莎和大衛大理石雕像,一直影響著人們的美感和質感至今。

到了19 世紀,繪畫藝術的產業被所謂的(學院派)壟斷掌控著,一個畫家不在學院派系統下當幾年學徒,就沒有幫人畫像的生意可作。

當時有些反學院派的藝術家,為了要打破糜爛的浪漫主義和了無新意的神話歷史題材,就用平民百姓之生活作題材,順便諷刺一下下社會制度的矛盾與不公平。

1959年米勒 (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 ~ 1875)的天使之歌 (Angelus ),畫出了農民勞動後放下農具享受輕鬆的場景,記錄下一個短暫的喘息時刻,抓住了農民生活不變的節奏,感動了無數的法國老百姓,成為新發展出來的寫實主義的代表。

接著,法國開展出一種新式畫風,擦亮了世人的眼睛。莫內(Oscar-Claude Monet)於1874年展出畫作《印象•日出》,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被譏諷為印象派(法語:Impressionnisme),從此印象派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我們以為印象派美麗的模糊是其藝術本質,其實印象派才是寫實主義。學院派畫裡的男人都是肌肉虯結,女人皆是冰肌玉膚,那才是畫家頭腦裡的印象。

看見什麼就畫什麼,正是理解印象派繪畫的重點。

印象派畫家畢沙羅卡(Camille Pissarro)給朋友的信裡提到:“眼睛看見的一片風景,我只是忠實地把這一切記錄下來。”

印象派和學院派的繪畫各方面都是相反的。

學院派的畫作看起來寫實,其實他們都在室內憑主觀印象作畫,特別強調素描,然後在素描上面一層一層塗上顏色,幾個月才完成一幅畫;印象派在戶外寫生,擔心光影變化,不但要在同一位置作畫,還得第二天趕著同一時間出門,盡快完工最要緊,根本沒時間素描。

工藝上和今天印刷的網點技術是一樣的原理,印象派的畫面由幾千個細碎小馬賽克組合,只要每一色塊的顏色準確就能呈現整個準確的畫面,是真正寫實的(我畫即我見)。

印象派出現有其歷史場景,19世紀不但有了鉛錫合金軟管可以把油調好的顏料帶到戶外,實證主義也剛剛興起,化學家證實了顏色只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和眼裡相鄰兩顏色會相互影響;物理學家證實了完整的版面可以由分割的小色塊構成。

1839年蓋瑞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Daguerreotype),惟妙惟肖成了科學,不再是畫家的強項,色彩成為他們唯一的救贖,今天印象派畫作真實絢爛的色彩,正是佔領了美術館牆面的理由。

印刷寫真追求(所見即所得);印象派的(我畫即我見)可是正港的寫實主義。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