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碳中和,碳達標和印刷有什麼關係?
《本文開始》
全世界各國都有減碳的理想和目標,預計未來某年先爭取到排碳達峰,也就是全國排碳量不再增加;然後再爭取實現碳中和,即全國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零增加”。
我們都知道國家政策勢必影響各行各業,問題是事關“氣候”是老天爺的大事和我小印刷廠何干?
氣候變化影響地球未來生態事關全球200多國家和地區,本來期待氣候峰會,集合各國領導一起努力來解決全球的大問題,但是國際政治牽涉太寬,進度實在令人擔憂。關心氣候議題的國際組織為了推動碳中和,既然推動政府效果不彰,他們改弦易把目標鎖定國際級大企業。他們是各類商品的主要渠道,只要大企業願意配合,去阻止無法滿足碳中和條件的供應鏈進入市場,這樣就有機會實質改善地球的碳排放,目前這樣的模式已經開始對全球供應鏈發生翻天覆地的影響。
全球有340家大企業加入 RE100組織,他們都承諾承諾2050年該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使用不排碳的能源。像蘋果、谷歌、微軟、惠普、柯美、英特爾、通用電氣、Nike、Burberry...等等各行業大咖都在其中,這些企業的供應鏈那一個沒有印刷環節?
以蘋果公司推出的碳中和報告中,明白表示目標是2030年整個供應鏈和產品使用的生命周期都要實現碳中和,因而造成所有蘋果概念股供應商的成本大幅上揚。首先被要求的是(最終組裝廠)必須取得零廢棄物證明,第二波針對(零組件制造廠區)必須開發可再利用或可回收的零組件材料,包括包裝材料。而且已經有24個制造供應商廠區和153家精煉廠和冶煉廠被排除在供應商名單以外。
印刷就在各類商品供應鏈環節上面,即使沒有法律限制,未來印刷廠也會被品牌客戶要求提供碳足跡數據。也就是必須揭露自己企業的減碳成績單,除非滿足了減碳規格,否則品牌客戶不會給你印刷。
以前環保要求不排放有毒氣體,今天減碳則要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不論是直接或間接在各種商品的制造和使用生命期間產生的二氧化碳都算,使用的電度必須越少越好,或是改用綠電;如果材料無法回收或再利用,產品的生命週期最後被焚化也會產生碳也算在內,綜合起用企業減少碳排放的量來打分數,連上遊供應鏈提供的材料或零件都會納入計算之中。
未來如果印刷廠生產的標簽、包裝盒材料無法回收,品牌一定不會下單,甚至材料及格,但是生產環境的碳排放未達標也不行,等於印刷廠必須有因應節能減碳的對策,更需要有能力揭露自己減碳的數據,證明給下遊客戶,拿去給下下遊品牌證明整個供應鏈符合減碳的規格。
以上是商品制造供應鏈受到對碳中和的影響,另外影響更深的是上上遊的資金領域已經形成了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投資風潮,各個投資機構都成立了ESG基金,只會投資企業社會責任有擔當的項目,指的是公司治理結合環境保護的投資項目(ESG)。
統計數據顯示 79% 年長的投資人(55歲以上),會對其財務顧問要求其投資標的必須有“社會責任”,25-54歲的投資人更在意這個議題,有87%會這樣要求。顯然大型投資經理已經注意到了這個趨勢,媒體報導Blackrock、Vanguard 和 State Street... 這些大型投資經理都簽署了『淨零資產管理人倡議』,該倡議承諾推動他們投資的公司到 2050 年完全結束其淨零溫室氣體排放。足見ESG 整合已經是和機構投資者做生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未來創新項目招募資金,都得證明符合碳中和原則,否則就沒人投資你。
簡單地了解碳中和對企業的影響,未來每一家企業都得提出(碳稅)成績單,你減碳效益差,可以繳碳稅來補償;如果你減碳效益高,不但可以節省碳稅,甚至把減碳積分賣給要交碳稅的公司。
以國際級大企業蘋果公司為例,iPhone賣到全球各地,一年大約要交近20億美元的碳稅。另外一個例子,特斯拉電動車廠2021年第一季的碳權收入超過五億美元,比賣電動車的淨利還高。可以想像碳中和不僅僅是趨勢議題,而是成本問題,正在形成的風暴勢不可擋。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印刷的新客戶都會以(減碳)的標准來下訂單給印刷廠。
因應未來,印刷廠得開始思考節能減碳的問題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