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電子書的閱讀經驗與讀者經驗
  那福忠 April 20, 2001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電子書的前景,大家都知道,製作省錢省事、促銷管道多、零存貨、更沒有退貨這回事。但為什麼進展緩慢呢?在眾說紛云的原因當中,要屬前讀者文摘副總裁、現在是出版顧問 David  Palmer  說的最清楚了。他說,大家把焦點都放在閱讀經驗上,卻忽視了更重要的讀者經驗。

  閱讀經驗(Reading Experience)與讀者經驗(Reader Experience)有很大的差別。閱讀經驗多指客觀的功能,像是一頁書如何在各種大小不同閱讀機上顯示;讀者經驗指讀者主觀的感受,從買書、閱讀、到保存、轉讓一連串的感受,這種感受正是市場的驅動力,現在的市場遲緩,可以解釋為電子書在購買、閱讀、保存、轉讓上,沒有印刷的書本那麼方便。

  CRM 軟體公司 Mibrary 執行長 James Alexander 最近撰文,談到電子書裹足不前的原因,不良的讀者經驗即是其中之一,特別在保存性、可攜性、與轉讓性上,出現問題。

  目前的電子書,無論是那一種格式那一種平台,都談不上永久保存,一旦格式或平台換新,老的版本多半就報廢了,連當作古董絕版書的空間也沒有。多年前美國國防部要找一種典藏資料的格式,學界業界莫不獻技,國防部僅提出一項簡單的要求,這種資料格式至少要存活五十年,以便後人也能知道現在的人做了哪些事。結果答案僅有一個,即 XML 的前身,SGML。電子書也許不需要儲存太久,只是按著目前百家爭鳴的情況,每個格式都把自己想作是電子書的 VHS,不要說五十年,恐怕連五年都撐不下去。

  電子書的可攜性,不在閱讀器的重量體積是否便於手攜,而在內容是否可以跨越系統平台、跨越網路。能隨身攜帶的,是閱讀器,書的本身,則應該藏之於網路,閱讀器即使容量充分、可容納許多本書,終究是臨時的。利用網路擷取資訊的技術,已逐漸接近幾年前業界提出「異動內容」( Transactive Content )的目標,即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取到任何資訊、並能即時的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展現。電子書的可攜性正是如此,只要有一本有權閱讀的書,就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用任何有線或無線的閱讀工具來閱讀。現在談的可攜性,仍在一斤重的電子書閱讀器、可以裝放幾十斤重書的層次。

  印刷版的書,買來之後可以送人、借人、賣給別人,但在電子書的領域,這原本舉手之勞的事,就沒那麼容易辦到,而且還可能涉及盜版仿冒的法規。為了防盜版於未然,業界在技術及行銷上多設限制,免得不付費再轉手給別人。這在業者自然有理,因為電子傳送不是實體的搬動,送給了別人、自己的原件還健在,送出去的就等於是另外一個拷貝。但這個概念似與書香傳統不合,對好書的人來說,印刷的書本轉讓給別人無罪,電子版雖付過錢、應該是自己的財產,轉送給別人卻有罪,實在難以接受。電子書的轉讓,需用文化層面的思考來處理,若僅在技術上嚴峻限制,專家們怕會出現 Napster 的電子書版本,"Bookster"

  電子書的銷售管理,有不少雜務、也有不少潛在的問題,一旦市場活躍,就要立即處理。最基本的,像有哪些資料格式、有哪些閱讀平台,購買與下載方式如何,買賣權責是怎麼規定的,到哪裡去找電子書的書目等等。複雜一點的,像哪些格式與平台之間可以轉換,同一讀者第二次下載同一本書(不管什麼理由)要不要再次付費,讀過的書可不可以當作「舊書」在拍賣場出售等等,技術與版權的疑問,會教人窮於應付。最重要的,是遇到問題找誰解決,出版商、經銷商、還是閱讀器製作廠商?現在似乎有意讓經銷商來負全責,但觀察家認為,一旦經銷商應付不了這一混亂局面的時喉,就只有退出這場遊戲了。

  電子書仍在持續發展,資料格式、閱讀平台、版權管理等一些項目,隨時都可能改變,唯讀者想要方便的取得、保存、轉讓的意願維持不變,而業界除非滿足讀者這些意願,電子書的市場蓬勃不起來。

本文連結網站

Mibrary < http://www.mibrary.com >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