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與數位印刷是不是相等?如果列印的內容是變化的,按需印刷自然需要數位列印設備,如果內容相同僅是少量的短印刷,那麼按需未必等於數位,傳統的短印刷設備能達到更佳的效果。現在的問題是,要不要投資數位印刷設備?根據按需印刷專家 Mark W. Fleming 的建議,要看兩件事:使用數位印刷對業者與顧客的價值,與潛在的市場需求。
按需印刷發展之初,大家把目標都放在數位印刷的可變特點上,數位印刷的設備,在技術上是每一頁的資料都不相同,即使每頁的內容相同,系統的運作上仍須重新製作影像輸出。利用這一特性,至少可以作自動排序,把一份文件按次序列印成一冊,再週而復始印製下一冊;除了排序,也可以用來印製不同版本的出版品,有的老師,就把教課書的章節依教學需要篩選,然後印製不同的版本;個人化的列印,把個人資料、圖片插入文件書籍,亦預見以後的普及。這種可變印刷的技術,可變部分如簡單,可預留固定的位置,印前填補資料;可變部分如果太多,印前就需重新組頁,與列印設備在速度上的搭配,尤其內容是彩色的,就更為複雜。
Fleming 說,大家把數位印刷的好處,多在品質上著墨,比如上面所說可變印刷的好處,卻少有人把品質變成金錢的價值。於是,他提出了兩種權衡價值的尺度:目標與時效。目標是說,找出最適用數位印刷的市場區隔,舉例來說,跨國訓練中心的教材,用數位印刷製作就最恰當,因為印量少、更新頻繁、各地區需加當地本土特色,所以最能充分利用數位印刷的特點。又如個人化 DM 的印製,用預印套表的方式單色印製,已行之有年,現在彩色列印價格下降,彩色的個人化 DM 運用,應可替許多行業啟動商機。
時效,自然是按需印刷另一特性,因為不需製版等印前程序,在先天上就較傳統印刷省時。製作固然省時,印刷品有沒有省時的需要,就成了決定價值的因素。電子零件製作規格,生命週期約三到六個月,所以一旦更新,需要的人立即要知道,所以印製時效價值高。一本小說、甚至是古典文學著作,生命週期就長了,所以在印刷上的時效,相對的就沒那麼重要了。據 Fleming 主持的 Strategies On Demand 機構的分析,60% 的電腦軟硬體文件的印製價值是時效,所以時效是按需印刷價值的最大成分。
按需印刷的營運模式,目前仍以傳統的短印刷為多,即把相同的印品少量的印製,這類印刷的價值需與傳統印刷比擬,基本上價值不易提升。較好的營運模式,是由顧客自行啟動的作業,這樣的需求,很可能是個人化的印刷作業,所以在目標與時效上的價值都會提高。按需印刷價值最高的營運模式,據 Fleming 的分析,是在「回應市場」,即企業大宗採購時期,供應廠商回應文件的印製,包括信件、建議書、產品型錄、規格說明等資料,這些資料的對象確定、時效急迫,當然印製的價值也最高。
按需印刷的成長,在技術上需解決可變列印的技術瓶頸,也就在印前能及時匯集資料組頁、經 RIP 解譯、送到列印設備。按需印刷與可變列印的技術,關係固然密切,但不成為必要條件, Xerox DocuTech 在當年的成長,並未依賴可變列印技術的成長,即是一例。
除了技術,價格的下降,是促進按需印刷成長的主因,從單色列印系統如 DocuTech 與 Océ,以及彩色系統如 Xeikon 的相繼降價,使按需因刷的競爭力提升。另外,營運模式的改變,如能從傳統的短印量作業,轉變成由有需要的顧客自行主導印製,那麼,按需印刷的產量與利潤,必能同步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