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2006:人力結構的差距
  那福忠 December 20, 200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新聞週刊在年終發行特刊,以知識革命為題,彙集各界精闢的看法,頗具份量。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 Rober B. Reich 的「新的富富差距」(The New Rich-Rich Gap) 一文,說到全球上層的菁英,正一分為二:一是以本國為活動空間,但面臨工作外移的威脅;另一是以全球為活動空間,則因全球化趨勢而受惠。這兩組人雖然都位居上層,其間的差距卻逐漸拉大。

   談到富人之前,先的說說窮人。十五年前 Reich 教授寫了一本書 The Work of Nations,把先進國家的人力分成三個階層:底層個人服務,像是零售、餐飲、旅遊、醫療等個人化的工作;當中一層,是生產性的工作,包括工廠、辦公室裡單純重覆的工作;上層的工作,Reich 稱之為象徵分析 (Symbolic Analysis),象徵分析師是一群受過高等教育、運用資訊來解決問題的人,像是工程師、律師的專業人員,這些人又稱為知識工作者。

   Reich 教授當時預測這三個階層經濟實力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卻不幸言中,以美國為例,20% 的人口掌握了 85% 的財富。但他當時沒預測到的,是這三階層在型態上的改變,也就是也就是除了經濟實力,在人力的分配上也有改變,上層與底層增加,中層縮減。在先進國家,上層的人力從十五年以前的 15%,增加到現在的 20%,即使在開發中國家也頗類似,5% 的中國上層人力擁有 50% 的銀行存款,在印度上層人力已居菁英之列。

   在上層人力之中,出現了兩種分歧:以國內為活動空間的、與以全球為活動空間的。大多數的上層人力,仍侷限於一國之內,諸如會計師、工程師、律師、新聞工作者,以及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力,位居國內中層的核心,藉資訊電腦的靈活運用,解決各種問題。

   但在這一階層的人力當中,出現了人上人,他們是跨國企業的執行長、財務長、合夥人、高層主管,或者是國際銀行的財務經理人,國際法務機構的律師,國際顧問公司的顧問。這些人所做所為,不同於國內的上層人力,他們完全以英語溝通,分享逐漸形成的特質文化,他們畢業于全球名校,坐在玻璃大樓內辦公,他們飛來飛去參加國際會議,住宿高級飯店或旅遊勝地,無論在紐約、倫敦、日內瓦、香港、上海、雪梨,都享受相同的舒適。當然,這些人的收入遠遠高於僅在國內的上層工作者。

   上層人力的增加,帶動了底層人力的增加。上層人力工作繁忙,但財務寬裕,遂把日常的瑣事「外包」給底層的個人服務。在已開發國家,底層的人力已經從以前的三分之一,增加到了二分之一。美國洗衣服的工人人數,超過了鋼鐵工人的人數;在醫院、安養院工作的人,多過在銀行、保險公司工作的人;而 Wal-Mart 的員工,多過全美國的汽車工人。

   就在同時,中層的人力大幅度縮減,十五年以前,在先進國家有三分之一的人力,從事中層的生產工作,現在僅剩四分之一了。自 1995 到 2002 七年之間,包括美國在內的 20 個主要經濟體,一共減少了 2200 萬個生產工作,美國縮減了 11% 的製造業工作,日本縮減了 16% 的製造業工作,巴西縮減了 20%,而被稱為世界製造中心的中國,出乎意外的竟也縮減了 15%。原因在哪裡?只有四個字:高生產力。技術、設備、流程的進展,使得生產力大幅度提升,相對的使人力大幅度減少。

   中層縮減下來的人力,絕大多數僅能轉到底層的人力市場,加上落後地區湧入先進國家的移民,使底層個人服務的人力供過於求,不但薪資偏低,且有下降趨勢。

   另一被牽動的階層,是先進國家國內的上層人力,這些軟體程式師、工程師、設計師、研發人員的知識工作,正面臨移往更有優勢的中國、印度、與東南亞諸國。西門子、諾奇亞、通用電器等大企業,已然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使得這些原本在國內優勢的上層人力,倍受威脅。

   至於已經全球化的人上人,是菁英中的菁英,人數本來就少,不但無可取代,而且供不應求。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