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受到的數位衝擊,日益嚴重,即時新聞零散的隨時在各處傳播,等到報紙的編輯印刷,早已過時,雖說報紙仍有詳細報導與分析,卻與數位時代的快速思維,越見隔閡。網路搜尋的強大優勢,更蠶食了報紙賴以營收的分類廣告,各類專屬網站(人事、房地、車輛),加上吸引原來不適刊登廣告的生活碎事服務(如 eBay 與 Craigslist),在在讓報業營運愈為艱難。
在這不利的大環境之下,報紙難道就沒有優勢了嗎?許多觀察家說,報紙仍有最後的武器,是別的媒體不能、至少不易取代的,那就是調查性新聞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以揭發弊案、探討社會不公、伸張正義為主的深入報導。報紙有受過專業練的記者,又有較充裕的資源,可以作長時間的追逐採訪,直到水落石出。但也因為近年的衰退,報紙投入調查新聞的資源大為減少,彰顯公義的功能也隨之萎縮。
有鑑於此,前華爾街日報總編輯 Paul E. Steiger 與加州金融鉅子 Sandler 家族,成立一個稱為 Pro Publica 的非營利機構,專業調查新聞,與報紙或雜誌合作,把調查結果讓報紙或雜誌刊登,帶給廣大讀者震撼性的效果。初步的構思是雇用一批專業調查的記者,以長期調查各案,來揭發政府、企業、與大型機構的弊端。在報業史上這是第一遭,為前所未有,能否吸引專業記者加入,能否打破除了外電不願採用外稿的報業傳統,只能從實驗中嘗試改進。Steiger 在業界有極佳的聲譽(他主持下的華爾街日報編輯部共贏得 16 次普利茲獎),Sandler 每年應允資助一千萬美元。
Pro Publica 計畫把編輯部設在紐約城,並雇用 24 名記者與編輯,陣容大於任何媒體的調查新聞人力。Steiger 將接任這一機構的總裁兼總編輯,說除了雇用資深的調查新聞人力之外,也會雇用資淺但有潛力的新聞新鮮人,培訓為優秀的調查新聞人員,因為 Pro Publica 也是一個訓練場所。至於資深人員從哪裡網羅,Steiger 不具體說明,但不排除從華爾街日報挖角,前華爾街日報的助理總編輯,已經加入成為總經理了。另外的創辦成員,包括哈佛大學的學者,前報紙發行人,前國會議員,基金的執行長。
面對與主流新聞媒體的合作,是 Pro Publica 的一大挑戰,因為除了共同性的新聞取自外電,大型報紙多不願刊登外稿。不過這一現象逐漸改變,紐約市立大學新聞研究所長 Stephen B. Shepard 說,這一阻力因財務緊縮而鬆綁,報紙開始妥善運用個體自由撰稿人,Steiger 憑自己的聲譽與眼光,如果做出高品質的報導,應該會有報紙採用。紐約時報執行編輯 Bill Keller 說,他們對高水平的外稿一向開放,但「仍優先支持自己的稿件」。Steiger 充分瞭解這一情況,說如何與媒體合作是一件微妙的事,需要彈性讓大家舒服。
Pro Publica 的運作方式,是調查專案啟動之後,就找一家報紙或雜誌商談,看看他們是否對這個專案有興趣,如有興趣,刊出的深度廣度如何,最後在雙方都能維繫自己理念之下,達成協議,調查工作依協議繼續進行。雙方如果不能成協議,Pro Publica 就另找一家媒體合作,或者把結果在自己網站公佈。除了進行中的專案,Pro Publica 也把完稿的調查報告同樣的找媒體刊登。
Pro Publica 的消息成為新聞,各大報紙相繼刊登,能否成功,現在言之或許過早。本網站另一專欄 Stop the Presses 作者 Steve Outing 在兩年前就提出調查性新聞(見 2005 年 11 月調查性的深入報導:能否存活?),說報紙的調查新聞日漸減少,使得報紙的聲音日漸軟弱,營運跟著走下坡。他說,調查性新聞,是民主的基石,也是報紙所以存活的根基。如果報業垮了,民主制度下所需要的深入報導不會消失,只不過由報紙以外的機構來填補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