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鬧失業,有的地方高達百分之幾十,非常嚇人。失業是經濟問題,很多人認為是循環現象,到了谷底就會回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他們把失業的最大原因歸咎於自動化,電腦、通訊、機械人、以及相關的科技,正以穆爾定律的速度發展,各行各業莫不順應這個優勢,用機器取代人力,這些被替代的人,儘管在過去創造過很高的價值,但在數位的新環境完全失效。
英特爾 (Intel) 公司創辦人穆爾 (Gorden Moore),在創辦的初期預估,半導體的成長每年增長一倍、或同樣技術價格減半,後修訂為每兩年,俗稱穆爾定律,一直維持至今。
MIT 有兩位學者寫了一本書「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讓大家認識在數位化的環境裡,失業的真正意義。數位化並不是把工作減少,而是由機器代替人做同樣的工作,以前需要五百個律師的工作,現在只要一個人用軟體就會做同樣的事,Amazon.com 這麼大的生意可以不用零售人力,航空公司讓旅客自己掃瞄報到減少櫃臺,客服中心用合成語音回應客戶。資訊化、自動化、數位化的結果,增加了產能、讓我們的生活更便捷豐富,可是在另一方面,卻讓許多人失去了工作機會。
兩位教授拿美國近十年為例,美國是從 2007 年步入經濟衰退,兩年之內失業率從 4.4% 升高到 10.1%,但在衰退之前,從 2000 年到 2007 年,GDP 與生產率的成長,比自 1960 年以來任何十年都快,但人力市場的成長卻呈現高低兩極化,低階層的工作如看護工、清潔工、警衛,高階層的工作如專業技術人員、經理人員。
至於中間層級的人力市場,如行政助理、生產線工人、銷售人員,不但成長緩慢、甚至萎縮,2007 年經濟衰退以後,失業更為惡化,幾乎所有失去工作的,都屬這中間層級的人,因為這些人的工作容易被數位化全部或部份取代。以後經濟復甦,這些人的就業仍不樂觀,即使找到工作,也因為多人的競爭,工資無法提升。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數位技術發展的速度太快,取代了不人力,另一方面從數位技術創造出來的新工作,速度又太慢,青黃不接,產生了人力斷層。斷層的兩岸,一邊是高技術、超級明星、資本,另一邊是低技術、一般大眾、勞力。這的斷層的結果,產生了贏家,也產生了輸家,從 2002 到 2007 年,美國 60% 的經濟成長進到了 1% 人的口袋,因為這少數人善用數位技術因而致富。
「與機器競賽」兩位作者解釋斷層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對數位科技的瞭解不夠,所以無法發揮潛能,從中延伸、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與數位科技一起跑,人與機器相互合作、互補長短,才有機會跑到前頭,因為直接與數位對抗,是贏不了的競賽。現在的年輕人似乎看到了契機,例如史坦福大學「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這門課,一度有五萬八千名學生上網搶著註冊選修。
那麼,高失業率是不是會成為一個永久現象?MIT 經濟學家 Peter Diamond,也是 2010 年諾貝爾獎得主,說不會。他解釋說,工作的消失,已經在本質上起了變化,電腦與通訊的效能讓許多工作受到影響,這些影響,重新分配了大家的所得。他說工作的轉變一直在進行,總會找到仍然需用人力的工作,他建議政府,趁著現在低潮有不少閒置的資源可用,做好基礎建設與改善教育的公共投資,才是最基本的做法。
未來學家 Thomas Frey 年初在一次 TED 演說會上說,2030 年將全球失掉二十億個工作崗位,相當就業人口的半數,他事後撰文,例舉二十年後的五大項目,有哪些工作會消失,又有哪些新的工作會創造出來。
1.電力:那時候會以更環保、更便宜的小型電力系統,安裝在社區、甚至家庭,替代現在的龐大電廠與輸電網,電力、電纜的工程與維修人力大量減少、甚至完全不需要。創新的工作也不少,小型電力系統的設計、大量生產、安裝、修護,社區電力設計與管理,另外老舊電廠、輸電網的拆除,拆下來的材料的回收再用,都需要龐大人力。
2.汽車:Google 發展了自動駕駛汽車,內華達州已經立法通過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二十年後,自動駕駛的汽車成為主要交通工具,專職的汽車駕駛員就不再需要了,快遞、宅便、送 Pizza,不再需要專人,照顧車禍受傷的醫護人力,也大量減少或不再需要,自動行駛的計程車隨叫隨到、自己不必買車,汽車產量也大幅度減少。至於創造出來的新工作,有交通的遙控指揮,自動行車的系統設計、建構、監控,自動駕駛車輛內部電腦軟體的設計,處理緊急狀況的人力。
3.教育:在開放課程 (Open Courseware) 的計畫之下,MIT 從 2001 年起錄製全部課程,讓大家免費上網下載,目前已經有 2080 種,下載次數高達一億三千萬。Khan Academy 自 2004 年起,製作了 2400 種課程供免費下載,高達一億一千萬次。蘋果的 iTune U,收集了一千所大學的五十萬種課程,有七億人下載。所以教育素材成為商品,老師、教授一些教書的人,已經不再需要了,代之以教練、學習營、以及設計課程的人。
4.3D 印刷製造:3D 印刷 (3D Printing) 的技術越來越發達,只要材料適合,可以量身定做衣服、鞋、用具,甚至可以製造建築材料,木材、石頭、磚瓦、隔間牆。二十年以後,這些東西的製造與零售,就大量減少,甚至不存在了,代之以 3D 印刷系統的設計、製造、維修,產品的設計、與移轉 3D 的工程設計,以及 3D 印刷材料的設計與研發。
5.機械人:二十年以後機械人不再是好玩的了,能替我們做很多事,打魚、開礦、種田,進一步可以做檢驗工作、保安工作,以及從 3D 印刷系統搬運建材替我們蓋房子。至於新創的工作恐怕不多,只剩下機械人的設計、製造、維修、訓練,以及為牠們設計衣服了。
二十年很快,也許要開始想想了,那時候還有哪些需要人做、機器搶不走的工作?或退而求其次,需要人與機器合作才能完成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