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次的專欄,丟出去一些有創造性的作法,給網上媒體來考量,這些創見,大部分來自業界的個人思考。
正如專欄所述,許多網上媒體有頭腦的人,都辛勤的工作,來尋找解決業界營收的問題,那就是,當此風險基金枯乾、網上廣告收入不佳之際,網上營運俗如何存活?如何獲利?
可是,正當此時急需創意之際,我對業界是否走對了方向,有所質疑。我們需要更多的創新,但業界的縮編與預算刪減,卻使創意減少。
我們錯過了許多培養創意的時機,像上週由美國報業協會主辦的 Connection 新媒體會議,雖然以互動營收策略為主題,卻僅吸引了兩百人參加。在困難時機,參加會議的預算往往先被刪減,真是錯誤的作法。
但其他的行業,在不景氣的時候,往往是開鑿創新的時機。創意顧問、研討會主持人、也是「當頭棒喝」與「踢座椅」兩版書的作者 Roger von Oech 說,他從事創意生意二十多年,每當不景氣,就是生意最好的時候。許多企業在經濟衰退的時候,會讓經理與員工以「不同的思考」來因應改變。
問問大師
我向 von Oech 與別的大師請教,給網上媒體一點忠告,來思考解決營運模式的困窘,大師門一致認為,網上媒體獲利的營運模式是可以找到的,只是現在還沒發現,答案也許能從媒體業以外的智者發覺。
創意研討會領袖 Lenny Dave,經常與他的企業顧客合作,指出有太多的企業不對員工培養創意,而在經濟衰退的時機,正是企業需要全體員工提供創意之時。 Dave 說每個人都有創新的能力,但一般的企業,僅有極少數的員工有自信來當眾表達,其餘的人則保持緘默,因為:
1.原始構思在具體化的時候遭到挫折而放棄。
2.唯恐當眾表述的時候遭受批評,場面困窘。
3.怕通不過審核,自己先審核而放棄。
現在特別需要的,是公司的主管們製造一種氣氛,鼓勵員工把他們的創新提出來。如果有一個主意 80% 是正面的、20% 有些問題,這個主意就應評定為「很好」,因為它有不少前景,就讓公司另外的人想辦法解決 20% 的困難。Dave 說,人有往壞出看的本性,往往針對 20% 的缺點攻擊、而看不見 80% 的好處。這種「魔鬼的辯駁」,抹殺了一般人的創意表達,以致僅有極少數自信能處理批評的人,才能存活。
看看以往的偉人
創意大師 Michael Michalko 寫過兩本書,「會思考的玩具」與「打碎創意」,在第二本書裡,描述了歷史上的創意天才是怎麼工作的,並建議企業規定創新人員數額。以大發名家愛迪生為例,給自己竟一個時間表,每十天一小發明,每六個月一大發明。
事實上,過去最有創意的人都是多產的人,愛迪生擁有數目最多的專利發明,畫家梵谷在十年內畫了八百幅畫,科學家愛因斯坦也發表過幾百篇論文。
Michalko 說,人類的想像力,有如水龍頭。剛剛打開,只滴出少量的水,也可能渾濁,讓水多流一會,就會漸漸澄清、水流也加快。創意也是如此,越開放、來的也越多越快。所以,考慮給提供創意的人「額度」(創意不必完美)。
Michalko 說,困擾著大家的問題是,我們受的教育都是要在困境中找到「唯一」的解答,但真正的創意者從多方面思考,先把水龍頭開大暢流,然後再分析哪一個是最好的解答。所以鼓勵員工與經理大量陳述想法,不限於經過麻煩將之具體化的那些。
親自往外看看
特別是在經濟困難時期,藉助外界顧問來加速創意的流動,也許是好主意。Von Oech 在 1970 年代就從事現代企業創意的建構,以專業寫作、演講、顧問, 成為這一行業的先驅。現在,則有數以百計的專家,來提供這樣的創意服務。 Innovation Network 公司,由一組專家組成,專門協助企業內部創意人員提升創意,創辦人 Joyce Wycoff 說,顧問能提供動能、帶動企業朝向創意創新的方向去發展,但真的讓一個沒有創意的企業轉變唯有創意,就得看看招聘新人的政策。 Wycoff 說,多元化是創意的關鍵,所以應該開始雇用不同類別的人來創新。網上媒體目前面對營收問題,應該考慮從外界雇用有經驗的人,例如媒體以外的創意專家。
另一個花費較少的辦法,是把不同部門的人交換調動,部門主管也許在這一小段時間,從外人的想法學到不少。 Wycoff 說,新媒體的困境,部分也許因為成熟度不夠。成熟的企業如 Phillsbury(麵粉麵食製造廠),早就訂定了創意發掘的程序,每當公司需要新產品的時候,員工在工作的時候,就啟動了「創意程序」,像是觀察別人進食、早餐試做不同的嘗試等等。大多數網上媒體機構歷史都不長,當然也沒制訂這樣的程序。
互動媒體現在漸趨成熟,營運心態也不再像以前那樣遊戲人間,經營的人,必須認真的來識別顧客的需要與滿足的方法,然後用智慧,把創意佳進去。
瘋狂的連接
創意專家常用一種「裝訂」技巧來舉解決問題,那就是把看起來不相關的事連在一起。Michalko 說,大思想家兼藝術家 Leonardo da Vinci 就用這個方法。作法是隨意拿取文字、圖畫,然後想著怎麼樣把它們與你的營運問題連在一起。這個作法的關鍵在隨意取樣,最好從雜誌裡隨意選圖。 Dave 在他的研討會上,常讓與會的人想想自己行業裡的一些事,然後把這些事與一種動物或下一盤其來比,目的就是刺激腦子,用不同的思維來創新。每當這種異樣比較找到了連接點,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可因而沿生。侷限於本業的思維,就做不到這點。
類似的方法,是把不相干的行業放在一起比較。網上出版為什麼與修剪樹木類似?或者與滑雪度假村、製藥廠類似?這好像有點荒謬,但這樣能強制出一些想法,可能是你這行業所看不到的。
網上媒體是一個有創意的行業嗎?我們許多踏入這行的人都經歷過,因為有讓我們創新的環境,所以我們注入了許多心思,才有今天的成果。
但在 2001 年的夏天,網上媒體卻正處於需要更高創意的狀態,才能發揮潛在的能量。讓我們把水龍頭大大的打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