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世新大學合作所做的調查報告後,經統計的結果為百分之九十的受訪者認為對目前的印前流程不滿意,不滿意的主因為確認無誤輸出的流程和時間均不穩定和太長,再其次為打樣的問題。而在報社的流程裡卻有百分之九十八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數位底片(1 Bit Tiff)為非常穩定的流程。因此在那次的研究裡我們下了一個結論,以RIP( Raster Image Processor)為分界點,在RIP之前由於受制於客戶所偏好的軟體和版本,所以我們傾向於建議使用PDF之檔案格式以減少問題產生的機率,而在RIP之後為必需要穩定確認的生產流程,建議採行TIFF/IT的檔案格式。只是,此時的RIP位置並不一定要在製版廠裡,而是可以依你實際的生產運作來靈活運用。
前言
印刷生產品質的穩定已和客戶的生產品質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特別是印前品質的穩定性和時效性更是牽一髮動全身,如何讓客戶看到的檔案就是數位底片以保證將來印刷出來的結果一致。如何利用最小的檔案傳輸但又能保持不同的打印能有相同的結果。這些課題都是您我所共同關心的議題。因此本文試著從RIP解譯後產生的TIFF/IT檔案格式做些簡單的介紹和應用,期望在搭配目前PDF的流程有更順暢的效果。
TIFF/IT的簡介
TIFF/IT是以TIFF6.0的格式為基礎所制定而成,目前最常用的格式有三種:
1. FP ( Final Page),為描述 CT、 LW的相關資料,是一個60DPI的tiff檔
2. CT ( Continuous Tone),連續調的影像資料
3. LW( Color Line Art Data),描述線條的影像資料
其它所包含的格式有:
1. HC (High resolution CT)
2. BP (Binary Picture)
3. BL (Binary Line Art)
4. MP (Monochrome Picture)
深入了解TIFF/IT
我們從實際的例子將常用三種格式的檔頭讀取出來,其所提供的訊息就足以讓我們深入了解TIFF/IT的構造。
如果一個檔案含有CT和LW的訊息,那麼在FP檔案共有三頁的描述,分別是預視檔、LW、和CT等三個檔案的敘述。
先看FP第一頁的檔頭:
這是一個FP (Final Page)的檔頭,其中共有三頁,此為第一頁的描述。主要敘述頁面的重要訊息,以及解析力是多少。此例為23.62dpcm,換算成inch的解析力為60dpi的預視圖(tiff格式)。 |
第二頁LW的檔頭描述
第二頁主要描述LW的重要訊息,此LW被RIP成2540dpi,您可以想像成字體或線條被掃瞄時需多少的點數才不會有鋸齒狀的現象,當然是1200dpi以上的品質才行。而此檔是還沒有轉換成後端設備打點的過網檔案,因此一般的稱呼它為"Continuous Tone"的LW格式。照理說其檔案量應該異常的大,但由於採取RLE(Run Length)的壓縮編碼方式,此檔約1MB左右而已。非常有利於傳輸。而在LW的色彩表現則記錄在色盤(Color Table)上。 |
|
第三頁的CT檔頭描述
第三頁主要描述CT的重要訊息,此圖的解析力正如同一般圖檔作業只需300dpi的解析力就可以了。而在TIFF/IT P1 (Profile 1)並沒有定義壓縮的方式,因此在壓縮( Compression)的地方是None。有鑑於此TIFF/IT P2 (Profile 2)也就定義了壓縮的方式供各廠遵循。 |
實例測試
在此次的測試為在QuarkXpress產生一個檔案,然後送至可支援TIFF/IT的RIP作業,QuarkXpress的原始檔案如下:
QuarkXpress原檔的其中一頁 |
RIP完後的檔案共有三個。
RIP完後的檔案共有三個,一為FP,另外二個為CT和LW。而這三個都是tiff的檔案格式,只要在Photoshop加個免費的程式就可以看到這三個檔案的影像。 |
CT檔案的結果
300dpi的圖檔 |
LW的結果
LW為2540dpi的 "小檔案" ,因為TIFF/IT P1 就定義了LW的 Run Length壓縮 |
不同的RIP有不同的表述
雖然TIFF/IT的技術已被許多RIP廠商所應用,但是同一樣檔案並不一定有同樣的過程,雖然結果(數位底片)是一樣的,而這過程如果處理不當都可能導致檔案佔量過大,以下即為一例:
此CT的結果看似與上述的一樣,其實不然。因為同樣的300dpi等條件,它卻包含了個人認為不必要的敘述,如白色空白的部份,這是佔空間的不必要訊息 |
下回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