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方目前仍,從出版、排版、輸出中 心、印刷廠一系列出版印刷事業都設定為外人禁止經營,對傳媒市場實行嚴格限制,想進入市場的外資暫時只能利用法律漏洞。儘管如此,這些漏洞還真不少呢?
開始改變
Tom.com 讓香港富商李嘉誠集了千億的資金,不作達康 ( Dot Com) 的本業,對實體傳媒倒是興致勃勃,以13 億台幣投資台灣的 PC Home 集團以後,又以五千萬元人民幣收購大陸知名的「三聯生活周刊」。由於「三聯」營收一直不錯,大陸方面只準備讓出經營權而已。
過去十年來,中共傳媒投資回報率約為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五十不等,可以算是「暴利」的行業,比起台灣開放報禁以前的報業集團,不遑多讓。
今天大陸傳媒也有意引進新資金,新技術和新的經營模式,像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社和著名上市公司「北大青鳥」共同投資的「京華時報」方才於五月廿八日創刊的。有大陸財團資金投入的新傳媒,如「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由廣州「南方日報」集團入主,而「經濟觀察報」的大股東早已是山東「三聯集團」了。傳媒機構歡迎外資合作,就是改變的開始。
西進的嚐試
台灣的媒體集團對大陸出版單位願意開放合作的機會欣喜不已,台灣的「商業周刊」、「希代」出版社及其他一些商業性雜誌,甚至擁有電視、廣播和「勁報」的象山集團也都曾經在大陸投石問路。聽說即使是官方現有的報刊,都可以改變封面、調整內容,甚至一刊兩用,還可以讓台灣投資者對刊物內容有主導權,也可指派記者、編輯到大陸,禁忌的題目像政治、宗教、社會等敏感問題,大家都知道碰觸不得,其實所有的外來投資者也都沒有這方面的需要。
連美國傳媒像迪斯尼、「時代華納」,最近頻頻與中共高層晤談,尋求合作的可能。新聞巨頭梅鐸為了借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長子江綿恆之力,攻占上海媒體市場,才於月前剛宣布,購買由江綿恆擔任董事的「中國網通」公司百分之十二股權,此為梅鐸進軍大陸的登陸之役。
德國貝塔斯曼集團是第一家在大陸獲得經營圖書的許可證,制訂一個為期八年的長期投資計畫,第一期先投入人民幣四千萬元,隨後將陸續投入每年五千萬元人民幣,該集團副總裁霍爾茨說:「我們有的是時間,還有足夠的耐心」。
出版社規模嚇人
大陸的出版社由於歷史的因素,規模都不容小歔,如今又有心要整合成更大的出版集團。聽說要應付進入 WTO 以後,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例如,上海的教育出版社,從 1958 年至今超過 40 年的歷史,每年出版 1800 書刊,7 本刊物包括給中學英文老師用的「語文學習」月刊,還有中學生用的政治教育等等。如此規模又和上海包括人民出版社在內的5 家大出版社一起組成「四季出版集團」,經營理財周刊、上海圖書、上海商報,另外還策略聯盟了星惠光盤集團和星惠秋與物流,甚至東方書報攤位光在上海市就有 2000 點,又結合上海印刷技術集團,以及上海印刷集團下的所有印刷廠,可說是包山包海。不只是出版印刷的集團化,應該是扥拉斯化,外來的投資者應該深切了解這一特性。
大陸的幅員廣闊,發行系統外國人無法處理,即使今天大陸的發行系統還是以官方的郵政系統最有勢力,可以幫你把書送到全國各地的讀者的手上,又有全國各地的郵局書報攤零售點。上海「故事會」可以發行 400萬份,發行和物流都是重要的課題。
數百萬發行量
每本售價6.5 人民幣的「上海服飾」以少女讀者為對象,提供流行信息,時尚資訊、服裝顧問之類的全彩色內容。另外,廣東省婦女聯合會出版的「家庭」,以家庭倫理的內容為主軸,例如兩地夫婦的思念,白髮父親思念因腫瘤去世的女兒等等的溫馨故事,黑白內文的半月刊,以及湖南的「知音」都是發行量超過 300 萬份的期刊。
這些雜誌都號稱「全球排行前十名」,其內容大多是文字為主,上海服飾當然有許多精采的圖片,但是主要還是文字內容。另外兩本以故事為主的刊物,密密麻麻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都是 8磅的字體,算是文以載道。
內容必須審核
如果你翻開當地的英語學習雜誌或書籍,內容也是以文字為主,英文不好的人如何能讀如此冗長的文章呢?如果台灣的英語教學類的刊物登陸,肯定打破相同類型書籍的刻板模式,開創新而廣大的市場,當然字裡行間的許多禁忌,得找當地的編輯才知道如何閃避。這不過是技術問題而已,因為你得先找一家出版社,願意幫你申請一個書號,在他的出版體系下出版,當然可以保留你的封面,風格與「部分」內容。
市場潛力大
當香港的「壹周刊」以高超的促銷戰術,席捲台灣周刊市場,第一期也不過印了 27 萬本,大陸光談發行的潛力就叫大部分的台灣出版公司魂不守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