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山雨欲來風滿樓
  呂理哲 Dec 30, 2001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台灣印刷業長期市場次序混沌不清,所有的印刷廠和輸出中心的老闆,一直在迷霧中鼓勇向前,大家都以為印刷產業結構應該要面臨一次大地震的時刻,但是從哪一點開始改變呢?

本文開始

21 世紀的第一年,出版印刷界經歷台灣二十幾年來的最高失業率,經濟負成長,還有市場次序長期混沌不清,所有的印刷廠和輸出中心的老闆,都像17世紀遠洋帆船的船長,沒有羅盤也沒有衛星導航,在一片迷霧中航向不可知的前方。毫無辨別何時要撞上冰山或是礁石的能力,只能擔心卻不能不鼓勇向前。
由於數位化的關係,從印前到印後幾乎所有能利用電腦的流程,都有設備廠商提供適當的軟硬體工具,將操作員的差異降低到最少的程度,三、四年前電腦化初期許多印刷服務單位,賴以成功的就是能提供有特色的服務,今天完全統一化了。以往有落大版特強的,有專門處理PC檔案的輸出中心,今天誰不行?今天每一家都可以處理 PDF 檔案,只要你買了 PostScript 3的 RIP,大家都可以用電腦一分鐘拼好一本書的大版,只要你有好的落大版軟體。新技術帶來的效益吸引了印刷業者的投資,也帶來了同業之間的競爭,操作越來越簡單,出錯率越來越少,效率越來越高的同時,當大家的同質性也更趨於一致,競爭更是白熱化,幾乎只剩下價格的差異。

所有的業者都擔心如何在如此險惡的業界生態下圖存救亡,以下幾件大事可能是真正導致接下來印刷產業結構大地震的事件,值得觀察。

新學友跳票事件

新學友書局跳票直接影響的是出版社,印刷同業也受到波及,畢竟沒聽說過有因此結束營業的印刷廠,如果你認為萬幸,那是你沒參加債權人的協調會而已。新學友的經營權與債務均由其子公司搜主義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手,新經營團隊提議所有的債權人出版社同意讓新學友在三年內分期償還債務﹔並希望債權人繼續對新學友出貨,好讓新學友可以實現他三年期的諾言。大部分的出版社與新學友多年一起奮鬥,有些革命情感,也有些無奈地同意了新學友的提案。但是差不多有 15% 的出版社無法接受三年的期限,要求新學友的先解決他們的債務問題。
這時候,聽說誠品書店拔刀相助,揚言如果有出版社不願意與新學友共體時艱,誠品書店的書架也會撤離這些出版社的產品。金石堂和何嘉仁也相繼聲援新學友,於是所有的出版都加入新學友的債權人俱樂部,這四大連鎖書店幾乎佔有台灣圖書七八成的市場通路,出版社誰能與之爭鋒?
接下來誠品個別與出版社調整票期,原因是出版社可以同意新學友的條件,理應同意誠品稍稍延長一下票期,共體時艱,最後出版社也和金石堂與何嘉仁共體時艱了。
出版社只好向其服務廠商要求長一點的付款期限來配合,讓已經氣喘如牛的印刷業更加喘不過氣。
幾家較有規模的製版廠都面臨了相同的困境:
今年景氣不佳,即使營業額沒有縮水,獲利也有相當程度的消退,想要努力多爭取業務,因為以下的邏輯有心無力。
由於客戶最好的付款條件已經是「月結90天」了,也就是一月份做的活,二月底才能拿到票期是五月底的支票。一家新客戶如果信用不夠卓越,你替他服務了五個月,才開始有實質的收入,在他出問題前又讓客戶延了幾個月的票期。由於你有顧忌,很難當機立斷放棄至少五個月的應收帳款,所以遇一個客戶不淑,就算你替他服務兩年,恐怕前後有一年收不到錢,許多印刷廠、製版廠日趨保守不是沒有原因的。今天抓緊原有的老客戶變成了第一要件,找不到新客戶是禍是福,還不知道呢!
大部分的製版廠老闆最近都一改以往定期到客戶辦公室逛門子的習慣,怕遇見客戶向他們又是訴苦,又要殺價,不見倒免生支節。像四大書商的聯合自保的驚悚故事,也是印刷廠老闆從出版社客戶聽來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殺價編出來?

永豐餘的大動作

由於2002年 WTO 將打開了紙張、紙漿進口的藩籬,台灣紙業的龍頭永豐餘,也是印刷業的大哥大,為了延續既有的優勢在 2001 年成立永豐數碼公司,利用永豐餘集團上下游的優勢,以超大的規模做起印刷掮客的業務,一條龍式地承接大型出版社的印刷業務,從印務、印前、印刷甚至印後的服務。
為了承接康軒部分印刷業務,永豐數碼派了幾個印務人員到康軒現場提供原來康軒印務部門的工作,聽說康軒為了避免品質失控,要求永豐數碼必須發工作給康軒指定的製版廠、印刷廠。
整體流程幾乎還都在原來的系統中進行,差別是康軒得到單一窗口的便利,也省了繁雜的印務工作成本。製版廠和印刷廠則必須到康軒取件,卻平白多出一永豐數碼的管理對口單位,儘管營業額差不多,卻被抽取了一成的佣金。
永豐數碼總攬了既有的印刷流程,承擔較大的資金風險,又增加了原來屬於客戶的印務工作,所為何事?合理的推測是為了「紙」的生意。
市場傳言,永豐餘向新結盟的電腦家庭集團開出「只要使用永豐餘的紙,印前服務一律免費」的條件,讓所有的印刷同業「幹」聲四起。賣紙的同業部分是永豐餘的代理,自然無力應付原廠永豐餘搶生意的競爭,至於已經是步步為營的製版、印刷生意更經不起這種財大氣粗的削價打擊。
大家以為身為業界龍頭的永豐餘,不去照顧永豐餘賴以維生的印刷行業的良性發展也就罷了,居然對如風中燭火的印刷業猛吹大氣。讓印刷業變成大眾不敬重的行業,受害最深的豈是一般的印刷廠?
永豐餘為了 WTO 以後紙張的競爭佈局本無可厚非,可是不思考與未來紙張市場通路的良性互動,爭取市場通路一起抵禦外侮 - 未來的進口紙張品牌,反而向通路宣戰,讓外國的品牌反而成為這些通路擺脫永豐餘壓力的寄託。市場的發展如何固然還沒有定論,永豐餘做的顯然不是安內攘外的規劃。
另外,永豐餘市場動作大,可惜無能利用新的技術縮短印刷的流程,只是在現有流程中插入一段人力管理,姑且不論運作是否順暢,永豐數碼如果無法從流程中降低成本,又把整套流程的責任一肩扛下,光是資金的壓力恐怕就不允許有任何的差池,尤其在這一段長期景氣低迷的季節裡。


風滿樓

大環境日趨緊張,競爭走入偏鋒,合理的生意模式逐漸消失。印刷服務廠的經營者普遍對未來悲觀,許多同業走訪大陸,大部分無法找到在對岸投資的理由與信心,也不敢貿然西進。
今年包括海德堡、羅蘭、Komori、三菱等廠商,差不多安裝了四十幾套印刷機,比 CTP 直接製版機的安裝數量還多,許多都是鬥志堅強的製版廠投資的,因為印前的競爭幾乎到了無法生存的境界,延伸生產線是最直接的策略。市場的變化如此迅速,投資回收的週期要多久,恐怕是這些經營者午夜夢迴裡,停不止的題材。
由於各方的壓力如此巨大,大家都預期印刷市場結構的大地震即將發生,但是從哪一點開始呢?趨勢上來看,台灣印刷界的問題是由於小企業林立,各自為政,同質性高,不容易談合併,也沒有合併的例子可循,一旦像電腦家庭這樣的客戶出現時,大家都想爭取,但是由於規模太小,到頭來不過是狗吠火車而已。也就是說電腦集團想集中控管印刷流程來降低成本,提昇效率,恐怕今天也沒有現成的印刷廠和製版廠可以幫上忙。
依照破壞力學的原理,破壞必定從能量最集中的一點開始,市場變革也應一樣。電腦家庭集團經過Tom.com 的整合後,已經成為台灣最大的出版集團,也是能量最大的印刷客戶。如果能利用網路與印前流程的自動化技術整合幾家比較有實力的製版廠和印刷廠,不但能為電腦家庭取得最有力的e化效益,可能是印刷產業解構的開始,2002 年山雨欲來,你感受到冷冷的風了嗎?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