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曬版機的數位化 --CTP推廣的問題
  呂理哲 Dec 30, 2002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台灣自2002年2月以後到2002年底,聽說有10 套CTP簽約,但只安裝了5套。TIGAX 02 印刷機材展中,儘管每一個CTP供應商都是所有攤位中人氣最旺的,但是大家對CTP的銷售,似乎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哪裡出錯了呢?

本文開始

雖然台灣不景氣,還是有40套CTF輸出機安裝,主要是速度較快的富士F9000和網屏6120刀神機種。但是聽說一年來只有10 套CTP簽約,而只安裝了5套,如果由各廠商平分,恐怕一家分不到一台,若單純用不景氣這個理由來解釋,恐怕不夠說服力。
回顧台灣CTP製版機的使用狀況,一開始是輸出中心為了標榜自己的競爭力,所以投資了CTP,但是由於先投入的輸出中心並沒有因為CTP的投資而賺到了錢,所以沒有引起像電腦拼大版或是數位打樣的風潮。也難怪大部分的輸出中心都採取了觀望的態度。

版圖移轉的定律
平心而論,電腦拼大版將印刷廠手工拼大版的工作轉移到輸出中心的桌上電腦,數位打樣把傳統打樣轉移到輸出中心的大圖噴墨印表機,都出現了版圖轉移的現象,理由只有一個,就是這兩種新技術都提供了客戶更好且更便宜的服務。也唯有品質更好、成本更低才能為新的服務帶來利潤,如此才會產生競相效尤、同業跟進,終於造成風潮的效應。期間拼大版的轉移大約經歷了3 ~4年,全台灣印刷廠的光桌就被淘汰了。數碼打樣的轉移大約20個月,不到兩年的時間大台北地區只剩下一家傳統打樣廠,這就是成功的版圖轉移實例。
但是,台灣的輸出中心差不多都有曬版機,可以輸出底片,也能提供曬版的服務,如果投資了CTP,也不會發生版圖轉移的機會,加上CTP版材的成本一直無法降到底片加上PS版的成本以下,連降低成本都談不上,所以比較成功的製版廠,像明越、安隆、大方、大象、科億…等等一直不安裝CTP,應該都是找不到適當的理由吧。

CTP成功的例子
使用CTP成功的例子,除了台中網路合版的新生意模式以外,多發生在印刷廠裡面,在印刷機旁邊的CTP就是數位化的曬版機,由於確實縮短了輸出菲林,再曬版的流程,又免除了對付各種不同印刷機,不同規格PS版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可以將製版的工作,轉移回到印刷廠來,大家也都發現有了CTP的印刷廠在這個製版版圖轉移的過程找到了一些利潤的空間。

既然,印刷廠應該是CTP的使用者,為何今天大部份的印刷廠都沒採用CTP呢?

錯誤的銷售策略
究其原因,所有的CTP供應商由於一個錯誤的定義,使得大部分的印刷廠至今對CTP還是敬而遠之。這個定義就是「CTP是最好的CTF,理應配上最先進的流程」,不巧的是大部份的印刷廠,根本就沒有印前部門,不知道何謂PostScript, PDF,更遑論JDF。
如此的單位,不可能被以下的理由說服,那就是「CTP可以為印刷廠帶來許多好處,但是你得先投資一個印前部門」。不要說景氣不好,就算景氣好,對一成熟的產業,已經走到「微利」「薄利」的時代,數位化的功能之一就是降低人事成本,沒有一個企業聽得進去「增加人事來數位化」這樣的建議。
今天CTP供應商的錯誤在於為所有的CTP配置了「RIP」,有了RIP就得有印前的部門,否則少了一個字,缺了一個影像,恐怕不是一個曬版師傅可以搞定的。

CTP與電子底片
今天所有的輸出中心,甚至部分的出版社都能提供1-bit TIFF的檔案,也就是RIP過的影像格式,所有的CTP設備也都能接受1-bit TIFF,可以想像CTP的設計就是為了曬版機的數位化,1-bit TIFF 就像底片一樣,你提供1-bit TIFF給印刷廠就得為其中的內容負責,印刷廠無法更改,印刷的結果有問題印刷廠來負責。這就是今天印刷廠處理底片、曬版、印刷的責任法則,行之多年。1-bit 正好滿足了底片的功能,所以被稱之為電子底片或數位底片。
所以印刷廠甚至可以不用拼大版,只要能控制咬口的位置,只要能產生CIP3控墨的檔案,曬版師傅不用進修電腦課程也能處理,CTP推廣到沒有印前的印刷廠才能水到渠成。

Give me File
輸出中心提供1-bit TIFF檔案沒有問題,只有計價的問題,以往以一張底片、一張PS版計價,今天是一個檔案多少錢?
綜觀歷史,死硬的保守派終將失敗,十九世紀出版商抗拒留聲機的出現,以為留聲機會影響樂譜的銷售,接踵而來的無線電、錄音帶、CD,甚至20世紀末出現的MP3,對唱片業的衝擊最後都成為過去,新的技術創造新的生意模式繼續向前。印刷業迎接CTP之後,明天會更好才是。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