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數碼流程的發展,來看看數碼打樣如何走進印刷產業?
技術、品質都是數碼打樣成熟的充分條件,「成本」才是客戶點頭的必要條件。
本文開始
1996年開始有人使用拼大版的軟件,在此之前就有些輸出中心用QuarkXpress、CorelDraw…等各種軟件來拼大版,最後的結果都比手工的好,效率較高成本較低,但是這樣的模式還是無法變成輸出中心的標準作業模式。
因為難度太高,各種不同的軟件都得轉成某一應用軟件的格式,穩定度是最大的問題。一直到有人開始使用EPS文件的專業拼大版軟件,還是沒有創造產業風潮,等到1998年RIP後拼大版的軟件技術成熟以後,不到3、5年的時間所有在印刷廠光桌上拼大版的工作,都轉移到輸出中心的電腦螢幕上了。
10年前,利用PostScript RIP解譯PS/EPS文件後,從雷射打印機、噴墨打印機印出漂亮的結果,行之多年,確沒有人提倡這樣的方式可以拿來打樣。並不是沒有人做過,而是漂亮的結果只是打樣的充分條件而已。
當台灣有人利用RIP後拼大版,就有軟件可以直接將RIP後的影像資料降階抽點打印到HP2000的大型噴繪打印機,顏色或是網點的效果和傳統打樣相去甚遠,反而讓比較多的輸出中心,使用這種技術來確認印前的結果,然後才拿去傳統打樣。至少將傳統打樣後需要修改的比例降低,著眼的是成本和安全。
直到2001年有1-bit TIFF打樣的技術引進台灣,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什麼「真網點」「假網點」的技術,卻吸引了許多輸出中心的投入。兩年來,1-bit TIFF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風吹草偃,不到20個月的期間,台灣印前市場93%以上都用數碼打樣了。大台北地區從23家傳統打樣廠,合併的合併,關門的關門,到今天剩不到兩家。
如果你有單單一張A4的菲林要打樣,今天可能等三天都排不到隊,因?根本就湊不足一大版,又沒有利潤空間可以支付一個對開打樣版的錢。
剛開始時,有人試圖利用數碼打樣的品質,來說服客戶採用數碼打樣,一直沒有成功,就是因為打樣的品質無法經過人的眼睛來辨識可不可以拿來生產?你讓客戶從兩張打樣中,選出哪一張是數碼打樣或是傳統打樣,他可能選錯,但是一旦你告訴他結果以後,他一定可以指出兩張許多差異之處。
所以數碼打樣在台灣不是品質夠好才推廣成功的,客戶真正認同的還是「成本」。當有一家輸出中心提出「要打樣?我有傳統打樣也有數碼打樣,各有不同的價格,如果你用數碼打樣改稿可以不收費」。
因?傳統打樣有「菲林」和「打樣版裁」的費用,這些本來就是客戶的成本,應該可以免費修改,但是輸出中心無力承擔。不管何種打樣對客戶最大的意義就是成本降低,自然數碼打樣的業務會越來越多。
但是今天的數碼打樣在台灣幾乎已經是輸出中心必備的銷售工具,在競爭中總是有人提出「讓我出網片,我送你數碼打樣」,你沒有能力送傳統打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