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翻天覆地,一下子變成了教育界的政治議題,大家普遍印象認為台灣的教育政策一無是處。許多老師和教授對教改表示了極端的不滿,好像不說話的都沒學問,或不關心教育。但是,這些政客和準政客看到了樹林還是樹?
教改早已經離題了,學生走上街頭抗議學費太高,總統競選人就回應要12年義務教育,免試免學費,就學貸款免息,中低收入戶免學雜費,似乎教改也成了學費增高的代罪羔羊,真是教人操心。看來這些總統候選人連教改的主要目的是解除學生的課業壓力都不知道?盡扯些「好像有選票就出招」的無聊花招,投票的人再沒有判斷力,恐怕台灣的教育是無解了。
要解除學生的課業壓力,一開始,大家都認為「聯考」是罪魁禍首,沒有聯考就不用如此痛苦,當然學業壓力就沒有了。但是沒有考試如何有公平的方法,來決定誰去建中,誰讀台大?有了好壞學校的差異,就有了壓力,來自家長和學生,尤其是家長。
但是,明星學校的產生是必然的,即使今天廢止建中和北一女不再招生,明天一定會有另一家高中,由於升學率高取而代之,除非所有的家長都理解考上好大學也不保證找到好工作,考上大學也不保證找得到工作。
教改中的「多元入學方案」就是要在聯考以外,多提供一些入學的管道的原因,方向肯定是正確的,但是廣設大學或許有相同的目的,但是今天卻看到了嚴重的後遺症。
真正的問題在於大學教育要培養未來這種產業的中間份子,今天有資格面試新人的主考官,當他讀書的時候,有大學也有專科學校,今天專科都升格成了大學,大學這麼多,大部份人連大學名字都沒聽過,你面試時,主考官對一個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大學,還會有任何印象嗎?尤其,這一所以前是某專科改制的大學,那主考官的印象肯定還停留在當時的專科形象,對一個新鮮人找工作的影響,和是不是大學根本沒有絲毫差異。
可是對一個初入社會的新鮮人,可能的誤解卻是我大學畢業,我想坐辦公室,我不想做業務,我是學會計的,我想作會計,我學工業工程的,我要做工程師。但是一般專業公司的經理並不知道你畢業的大學的會計系或工業工程系和台大或是東吳的科系一不一樣?
所以,你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不是你大學不用功,而是這個產業不需要這麼多會計和工程師,簡單的說,你根本就不應該讀大學,如果在十年前,你聯考五、六科才考100多分,平均一科才考20多分,就沒有大學可讀,你在高中畢業後就會去找一項專業,不管是美容還是汽車修理,你在專科學校就接觸了專業,或者更早在高職高工時,就開始了。今天大學畢業的人,最後在菜市場裡賣魚,何須讀兩本生物學課本?在夜市賣鹹酥雞,調胡椒粉也不用上兩學期的化學課。
廣設大學讓台灣的學子,晚了3-7年才知道自己不需要上這些課,才知道自己做不了會計或是工程師,國家也虛擲了許多資源,又誤導或是製造了一些眼高手低的社會中間。
台灣有五十萬的失業人口,卻有六十萬的空缺,教改也該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