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個人電腦伺服機,一台 Canon W2200 彩色列印機,外加一套「你自己校樣」(Proofyourself) 軟體,就真的可以自己彩色校樣了。瑞士的一家寬幅列印公司 Christinger Partner AG,有十一台不同廠牌的寬幅列印系統,每台都要色彩校正,並對不同的列印材質作不同調整,然後把每一種調整後的色彩參數 (Profile) 儲存起來,列印的時候再與資料檔結合成列印檔。所以列印檔僅能用指定的列印設備、與指定的材質列印,萬一必須使用別的列印設備或別的材質,色彩就走了樣。當然能否依照顧客拿來的校樣列印,更是未知之數。透過「你自己校樣」,列印檔可以在任意一台設備列印,而且色彩完全相同,解決了這家公司長久以來的色彩管理問題。
你自己校樣(網站)是瑞士 Mayerthaler 公司(網站)產品,與其說是一個軟體,不如說是一個作業流程,把市面上現有的多種軟體結合到一起自動運轉,同時支援多種列印設備標準,所以從 W2200 印出來的校樣,就能作為實際生產列印的樣本,與生產作業列印的色彩一致。這個系統本來是給美工創意的人用的,藝術家未必熟悉印前作業,所以他們把 Canon W2200 依 ISO 12647(彩色校樣與平版印刷)標準校正,支援多種傳統印刷環境(單頁送紙機、輪轉機、銅版紙、新聞紙等),只要印刷設備環境依照 ISO 標準校正,所印出來的色彩就與 Canon W2200 樣張相同。
這一個流程共分成四段,第一段是創意,創意製作人先要把作品製成 PDF 檔;第二段是對 PDF 檔的檢驗,也就是俗稱的 Preflight,這裡以 PDF/X-3 為準;第三段有如洗衣機,來「清洗」PDF 檔,修改錯誤、最佳化、乾淨化;最後一段是列印校樣,把乾淨的 PDF 檔經 RIP,從指定的紙張印出。彩色管裡的關鍵,也正在這第四段流程,因為 RIP 後的影像檔、附加列印設備的參數檔,就可以直接送到後端列印設備去列印的,列印出的結果,就與校樣的色彩相同。這一流程不單是創意製作需要,出版機構、印前作業、乃至印刷廠也都有類似需要,所以廠商又推出兩個版本,一個支援 20 種列印機與顯示器,另一種支援 60 種列印與顯示設備,把原來的傳統印刷校樣,擴大到數位印刷,Christinger 公司的各種寬幅數位列印設備的色彩管理,就是靠這個流程運作的。
自己校樣的主要軟體,有 Adobe 的 Acrobat Distiller(製作 PDF),Enfocus 的 Pitstop(Preflight),Quite 的 PDF Suite(清洗 PDF 檔),以及有色彩管功能的 Harlequin RIP。整個流程以 PDF/X-3 為主,因為許多應用軟體都能輸出 PDF,使 PDF 有種不同的版本,已喪失了原有的標準權威,所以用 ISO 的 PDF/X-3 為基本資料格式,不論創意製作是什麼檔案格式,即是已經是 PDF 檔,還是要轉成 PDF/X-3。Preflight 輸出前檢查,用詞借用於飛機飛前檢查,看看色彩、解析度、字體等是否符合 PDF/X-3 規格。
「清洗」PDF 檔是一個有意思的動作,不僅檢查,檢查出問題還要盡可能修補,免得在列印的時候出問題。從 Office 環境轉成的 PDF 檔,最容易有 RGB 的彩色設定了,或者是從數位取像設備轉來的 Lab 色彩空間,都需要轉換成 CMYK。影像解析度也是重點之一,如果解析度太低,需顯示警語。字體沒有坎入,在列印的時候可能出問題,也要提示。太細的線條像是頭髮,如果列印設備印不出來,也要加粗到最小的列印重量,讓它印出來。另外如兩個影像重疊列印,也要結合成一個影像,來彰顯其透明部分。所以「清洗」的工作,著實不輕。
從 Canon W2200 列印 A3 尺寸樣張,可用 Canon 高解析度的普通紙,或另一種防水的銅版紙,兩種紙的效果相同,所以內部校樣多用普通紙,對外給客戶才用銅版紙。普通紙每印一張耗時 45 秒,連墨水成本約 0.40 歐元,銅版紙列印一張需時兩分鐘,成本約 1.40 歐元。列印校樣之後,如果系統支援 20 種或 60 種輸出設備(列印機與顯示器),則可立即傳送到各個數位列印系統列印,如果與數位列印系統原有的色彩參數檔一併使用,如 Christinger 的作法,色彩效果就更為精緻了。另外遠地校樣,只要有 Canon W2200,一樣可以列印校樣。
這個系統的硬軟體組合好了,只要加入用戶的網路,就能立即啟用,安裝與操作訓練幾乎不花時間。另一個吸引力應該是價格,創意製作版為兩萬歐元,支援 20 種輸出設備版為兩萬五千歐元,支援 60 種輸出為兩萬九千歐元,這與大型作業流程系統比較,相當有競爭力。過去四年之內,Mayerthaler 在瑞士安裝了 46 套系統,在瑞士以外安裝了 10 套系統。
業界觀察家評論說,這類小而實用的系統,可能形成一個新的市場運作模式,今後不難發現有更多的小公司發展出小而實用的系統,與大型昂貴的系統抗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