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出了一個新字 Paywall,是 Pay 與 Wall 兩個字的複合字,暫時稱為「收費牆」。我第一次看到這個字是從新聞網站收費開始,特別是報紙網站一開始都是免費,以後一旦收費,就等於築一道牆把自己圍起來,當然也把大多數不願付費的讀者擋在牆外。報紙網站應不應該收費,吵了十幾年,爭議從未間斷,雙方各持理由,唯觀望的多、真正嘗試收費的少,而收費的失敗的多、成功的少。
華爾街日報的網路版 WSJ.com,是收費成功的範例,也鼓鼓勵了許多報紙躍躍欲試。這個網站每週收費 1.99 美元,年收 104 美元,現有 40 萬訂戶,年營收約 4000 萬美元。倫敦金融時報 FT.com 是另一個典範,凡註冊的讀者每月可免費閱讀 10 篇文稿,現有 190 萬人,收費的有標準訂戶與晉級訂戶,標準訂戶每週收費 4.25 美元,年收 221 美元,晉級訂戶每週收費 6.25 美元,年收 325 美元,標準與晉級合計有 12 萬付費訂戶。
紐約市長島區的 Newsday 報,發行量 38 萬份,為美國第 11 大報,是一家很有聲望的報紙,去年十月以 400 萬美元重新設計網站,開始收費,每週收費 5 美元。到今年一月份為止,三個月內一共吸收了 35 個訂戶,營收 2000 多美元,成為業界一大新聞,還被網上名嘴以一張萬里長城的照片,說「你的收費牆可能修建的太牢固了一點」數落了一番。當然現在的 Newsday.com 不再收費,只要註冊就能免費閱讀。
紐約時報的 TimesSelect 是另一個例子,仍為大家記憶。2005 年 9 月,紐約時報網站把言論版圍起來收費,年費 50 美元,言論版包括社論、專欄、評論,由 23 位知名政論家執筆,是紐約時報的精華,為很多讀者必讀。兩年下來有 78 萬訂戶,其中 47 萬為印刷版訂戶,免費閱讀 TimesSelect,付費的 22 多萬訂戶之中又有將近 9 萬是免費的學生訂戶,估計每年營收約 1000 萬美元。
兩年以後,2007 年 9 月,紐約時報拆除 TimesSelect 圍牆,恢復完全免費的網站。據紐約時報解釋收場的原因,是沒有想到收費會讓為數眾多的讀者繞道,試圖從 Google 等搜尋引擎間接進入牆內的言論文稿,結果仍被收費牆擋住而離開,致網站整體的點閱率大為降低,這些損失的點閱率,原可作為增加廣告的動能。但紐約時報仍對讀者付費心存希望,預計自明年起,可能模仿金融時報模式收費,能否成功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了。
月前最引人注目的倫敦泰唔士報 (www.thetimes.co.uk)、泰唔士星期日報 (www.thesundaytimes.co.uk) 兩報網站,自七月份開始收費以來,效應漸漸出現。先是閱讀率大幅度下滑,較收費前下降了 90%,接著來的是廣告的撤出,廣告主認為報紙網站的廣告力道遠不如印刷版強勁,既然沒有讀者也就沒有必要再刊登廣告,而且網路有很多管道可用。影響更大的,是泰唔士報的獨家深度報導被隔絕在搜尋引擎之外,引發資深記者編輯的不滿,因為降低了他們在網上的能見度,同時給競爭對手製造了機會。(詳請參閱本專欄 July 12, 2010 「從倫敦泰唔士報網站收費說起」)
究竟有多少讀者付費訂閱?泰唔士報已經在今年三月撤銷 ABC 的稽核,所以無從確知,但從各方面的估算,收費的第一個月僅有 1 萬 5000 個訂戶,另加 1 萬 2500 個 iPad 訂戶。這個數字當然不夠理想,但仍有一些人支持媒體「教父」梅鐸 (Rupert Murdoch),寄望他能讓報業好轉。有人以每一讀者所帶進來的廣告收入估算,收費以後即使讀者人數下降九成、廣告收入減少一半,那一成讀者的訂費、加上另一半廣告的收入,反而比收費以前多出 55%。不論這一算法合不合理,泰唔士報網站的收費牆,看起來暫時還不會拆除。
收費牆的爭論與嘗試恐怕還會繼續下去,但網路界有不同的觀點,或許給報業參考
。資深網界人士 Tim O'Reilly 主持的 O'Reilly Radar,對報業收費牆的評論說,演進的歷史告訴我們修築高牆可以阻擋猛獸,但阻擋不了環境的變遷,如果 Google 是猛獸,收費牆自然可以把它檔在牆外,唯現在面對的是網路,如果把網路當作另一隻野獸,就完全失去了重點。網路是新媒體,也讓環境變遷,有些行業因其受益,有些行業因其受害。圍牆在這個時候就失去效用。
O'Reilly Radar 進一步說,蘋果 iPad 上市,各大報紙相競製作 iPad 版,紛紛在蘋果商店上架,卻把 Google 一類的搜尋引擎摒除在外、無法。當蘋果累積越來越多的新聞,就逐漸取代 Google 成為最大的新聞搜尋引擎,一道結實而巨大的收費牆,也就慢慢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