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天梯
 

那福忠 November 10, 2005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天梯,或稱為「太空梯」(Space Elevator),顧名思義是通到天上、或太空的梯子。這樣的梯子大概通不到天堂,但即使通到太空,也是黑茫茫空無一物,到底有什麼用?對我們這些「凡人」大概沒什麼用處,但拓展太空的人想它已經幾十年了。如果有一條直達太空的路,可以把器材直接運到太空基地,那就不再需要太空梭、太空船往返地球運送了,從地球起飛既費事又花錢、效率更是有限,又有相當的危險。坐上電動的天梯,一按鈕就到了太空站,那該有多好?好固然好,只是這個天梯高了一些,約十萬公里。

   人爬的梯子,像是消防隊的雲梯,最高也不過幾十公尺,大樓的電梯,也還沒聽說有一公里高的。十萬公里高,光是立一根柱子,本身的重量就把自己壓垮,更不必說空中的強風氣流了。所以天梯的「軌道」不用一般的鋼筋水泥,而是輕薄柔軟的「布條」,當然不是布製的,是由耐米碳管 (Carbon Nanotube) 製成,其硬度勝於鋼鐵許多倍。這條碳管布的一地面端,固定在海裡一個類似油井的平台上,太空端則固定在一個太空站上,因為高度剛好在地球引力之外,太空站可以飄浮不會下墜,同時也藉著碳管布條的拉力,與地球同步旋轉。這好像一個人拿著一根繩子,繩子末段綁著一個球,然後在原地旋轉,轉到一定的速度之後,繩子就會甩開,末端的球也跟著人同步旋轉。

   有了天梯的軌道,還要能在軌道上能上下的「車」,來載人、運貨。碳管製成的軌道雖然堅固,但異常輕薄,僅能作梯車上下的導引、不能作支持依靠,所以梯車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上下。不論天梯的這輛車長的什麼樣,要自己爬高十萬公里,動能的來源是一大問題。自己攜帶燃料,燃油、電池、液化氫氧、核能,要多少燃料才能爬高十萬公里,要多大的車才能容得下動力設備與燃料,一經計算都不樂觀。自己不帶燃料,拉一根十萬公里的電線,更不實際。太陽能也許可用,但要到一定的高度才有強烈的陽光,不過光電作用,是目前日為最可行的辦法。用一束強大的雷射光,從地面平台打到梯車的底部,然後靠車上設備,把光能轉為電能,帶動梯車爬升。

   聽起來天梯似在夢想,事實卻不然,全球有許多人研究,而且有國際會議,今年是第三屆。讀者如果觀賞這一段兩分鐘的 影片,也許會有較清晰的概念。

   下面的四張圖片,從左到右依次為天梯的地面平台(紅色光束為雷射動力)、天提末端的太空站把軌道固定、梯車的結構示意圖、梯車在軌道上行走。當然這些圖片都是藝術家筆下畫出來的,但仍不失其技術概念。每圖都能點選放大。


   從以上的資料看來,天梯似乎停留在紙上談兵,可是美國太空總署 NASA 已經開始行動,就在上週在舊金山灣區 AMES 研究中心,舉辦了第一屆天梯比賽,把軌道的製作與梯車的爬高分開評分,各組的前三名分別可獲得五萬、兩萬、一萬美元獎金。獎金不多,但比賽的標準也不高,不需要爬高十萬公里,「太空頂點」僅設在 200 呎(約 67 公尺),比賽現場用一支巨型吊車(右上圖、點選放大),把一條 3 吋寬、2 釐米厚的軟條軌道,固定在 200 呎的高度,地面上順著軌道架設一個探照燈(右下圖、點選放大),參賽的車要套住軌道,然後用探照燈的光源作為動力往上爬,以不低於每秒一公尺的速度爬升到頂,最快、與車上載重最多的三名獲獎。至於軌道的競賽,比的是輕薄堅韌,要比上一屆第一名好 50%,今年是第一屆,以吊車上的軌道為標準,參賽的軌道要比吊車上的好 50% 才算合格。

   今年共有十一隊參加兩組競賽,可惜都沒人獲獎。參加爬升的隊伍,以加拿大的兩隊爬的最高,Saskatchewan 大學的天梯車爬了 40 呎,英屬哥輪比亞大學的天梯車爬了 20 呎。參加軌道競賽的,以 Centaurus 太空公司隊製作的帶子最好,但仍好不過會場吊車軌道的50%。軌道的製作,純屬材料科學與技術,梯車的爬升,則要靠把探照燈的光轉換成能源的技術,來帶動梯車與載重上升。這次比賽是小規模的,所用的探照燈不強,所以能轉換出的電力也沒有多大,所以梯車要簡單輕便如右圖(點選放大)所示,才能爬升。

   有一隊用一個大型聚光設備,試圖把光能轉換成電能帶動馬達(右圖、點選放大),不過看上去太笨重了,這麼小規模的比賽,所轉換出的電能有限,不足以帶動這麼一個「龐然大物」爬升。當然,在概念上並沒有做錯。

   明年的獎金、加上今年發不出去的,共累積了 20 萬美元,發給各組的前三名。有人參加比賽嗎?不但有,已經有幾十隊報名了。200 呎距 10 萬公里雖然天壤之遙,年年競賽、年年進展,從 200 呎到 2000 呎(接近一公里),從 10 公里、到 100 公里,一旦基礎技術建立,也許有一天我們會坐上天梯去太空觀賞地球景觀,或去太空站坐上飛往月球或火星的觀光號太空船。美國人運用學術機構與年輕人的熱忱,發展頂尖的科技,確實是一個有效的策略。無駕駛人車輛競賽,第二年就有如此的成就,不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嗎?(見本專欄 10 月 17 日「嘆為觀止的無駕駛人大賽車」)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