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百萬年後
  那福忠 September 15, 2008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1966 年好萊塢拍了一部電影「百萬年前」(One Million Years B.C.),另有譯成「洪荒時代」,由當時美艷女星 Raquel Welch 主演,故事講述遠古時期原始人的艱苦掙扎,以古代環境與生物為背景,加一些戲劇情節。人類進化到可以雙腳站立,約在 150 萬年前,從電影的情節到現在的生活,可以想像人類的演進過程。但今後一百萬年,人類會變成什麼樣子、人類還存在嗎?是否想的太遠了一點?

      澳洲科學兼科幻作家 Damien Broderick,最近集合十五位知名的電腦專家、未來學家、數學家、科幻作家,編篡一本書探討一百萬年後的書 Year Million: Science at the Far Edge of Knowledge (如圖、點選連結內容),這十五位專家學者,各憑自己的專業與想像,勾畫出百萬年後的人類、或者說是百萬年後的地球、甚至百萬年後的日月星辰,因為人類屆時是否以目前的個體存在,還是疑問。

      有的學者說的遠了一些,叫大家開始籌畫,因應以後的巨大變化,地球分裂、太陽瓦解、最後整個宇宙開始冷卻。科學家針對書裡的這種論調評論,讓大家放心,因為一百萬年以後,還不至於演進到這個地步,這可能是一億年以後的事,現在不必杞人憂天。書裡的另一批學者則持更怪異的說法,他們不認為人類或是地球會繼續靜靜的進化,而是把太陽系的星球切割重組,用尚未發現的材料、用太陽所有的能源,建構一個超大跨星際的電腦 Matrioshka Brain

      英裔美籍物理兼數學家 Freeman Dyson,在 1960 年提出一個震撼的理論,叫做 Dyson 球體 (Dyson Sphere),他說一個先進的文明,只要繼續發展,總有一天面臨能源的短缺,而需借重外星的能源,以地球為例,就要以一個天文單位(1 AU=150000000 公里、為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為半徑,以太陽為圓心,建構一個吸收太陽能的完整球面(如圖、點選放大),吸取幾近全部的陽光,供給地球永續發展的能源。

      Broderick 書中超大電腦的構思,就是來自 Dyson 球體的概念,這本書裡許多專家也都提到 Dyson 的概念。但百萬年以後的事,不會以小小的地球為主體,而是以木星到太陽的距離 5.2 AU 為半徑,以無以計數的衛星巢穴、彼此相連,建構一個超級龐大的 Dyson 球體,吸取太陽的全部能量,供人類居住。或者說人類已經是超大電腦的「軟體」,被「上載」到木星球體的巢穴。與大球體來比,地球顯得渺小而微不足道,被邊緣化成一座歷史博物館。

      百萬年之後,人類的思維是否與超大電腦融合,當然有商榷的餘地。即使不成為超大電腦的單純元素,人類仍可呼吸新鮮空氣,但彼此思維的溝通,應該依靠奈米科技的微小機械。至於紅極幾十年的「星艦迷航記」(Star Strk) 影劇裡的情節,人類乘坐大型太空船、用傳宗接代的冗長代價,向外太空探索,書中的科學家說,不會有這種事的,因為百萬年的進化,早就把人類這兩個字重新定義,而且依需要製造智慧。只有在太陽系不適居住的時候,才會選擇「種子」,向外太空發展。

      百萬年之後,也許幾億年、百億年之後,太陽能量耗盡,宇宙轉為酷寒,有機的生命早已凋零殆盡。但這或許不代表生命的結束,這個古老的宇宙,會轉變成一個更龐大的電腦,以極少的能量與物質,作高效率的運轉......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