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以前,導演 Cameron 第一次看到毛片,對這位替身的表現大失所望。這一替身由真人飾演、再用電腦動畫加工,卻製作的生硬、臉上豪無生氣,表情也近乎蠕動,像似日本歌舞伎的面具。替身在外表上既然不是類,有人認為只要臉上有表情就夠好了,但我們這位導演的座右銘卻是,只有完美無缺、才算夠好。他說,這替身的內在是人類,所以要有人類的面部表情,而且不像「魔戒」裡那個怪物跳來跳去,面部表情不那麼重要,但這一替身有愛情的特寫鏡頭,臉上必需要反應情緒。
這位導演力求完美的另一個原因,是要維持他在好萊塢「技術創新」的地位與聲譽,他多年不斷推動模型製作、數位動畫、攝影工程要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才能把電影情節做到盡善盡美。「鐵達尼號」等於他給好萊塢上了一課,預算一直追加到 2 億美元,出資者幾乎嚇破了膽,但最後的報償卻是 18 億美元的營收,與 11 座金像獎。
有人稱讚他集科學家、探險家、發明家、藝術家於一身,他每有幾乎不可能做到的巨大夢想,但總是有辦法使夢成真。
立體電影更是這位導演所追求的目標,他與好萊塢另一技師共同設計了高解析度 3D 立體融合攝影機,用相隔 2 英吋的兩架 Sony HDC-F950 HD 攝影機,模仿左右眼睛的距離,同步拍攝,再把兩個影像融合在一起成為立體影像,近年的立體電影都是用這種攝影機拍攝的。為了拍攝「阿凡達」,攝影機經過修改,攝取的影象更為逼真,並能同時把電腦動畫融合在取景器上,使得拍攝角度與觀眾謀合,增加了立體效果。
Cameron 是在加拿大生長的科幻迷,母親是畫家、父親是工程師,在藝術與技術雙軌之下長大。到了洛杉磯之後,沒錢讀電影學校,靠開卡車為生,週末在南加大圖書館自修攝影與光學技術,他說僅想作一個電影特效技師,從沒想過作導演。後終於以特效技師踏入電影圈,每一部新電影都看成是技術的實驗場所。成為名導演之後,仍秉持技術本位,如果「阿凡達」成功,電影製作的概念,從影像攝取、到剪輯、甚至演員的演技,勢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