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沒有鏡頭的照相機
  那福忠 June 14, 2013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小時候在電子時代以前,學校老師講到照相的原理,就讓學生 DIY,做一個密封的紙盒子,盒內塗黑,在盒子的一面用針刺一個小孔,在小孔的對面把盒紙剪開一塊,換上一片毛玻璃,就看見毛玻璃上透過小孔照射進來外界景物的倒影,是最簡單的照相原理,如果把毛玻璃換成感光底片,就拍成一張照片。最原始的攝影術只需要一個針孔 (Pinhole),不需要鏡頭。


(圖片取自網路)

   現在的照相機不再是單純的光學處理,除了鏡頭是光學儀器,其餘都是電子邏輯,鏡頭傳過來的光線經層層的數位轉換,才合成一張照片。假設,不用鏡頭照樣能拍攝精美的照片,成為純的「電子照相機」,必然是攝影技術革命。美國貝爾實驗室 (Bell Lab.) 的科學家,真的發明了「無鏡照相」技術,在周前發表。


(圖片取 VERGE 網站)

   上圖就是貝爾試驗室無鏡照相的結構,看起來簡單,實際上也很簡單,一共僅有兩部份,圖中的方塊是光圈組 (Aperture Assembly), 右邊的小點是感光器 (Sensor), 外景的光線透過光圈照射到感光器紀錄下來。與傳統相機不同的地方是光圈,光圈組裡面有很多小光圈,每次取景僅用其中一個,二是光圈不是機械的,是一片透明 LCD 切隔的方塊,每一方塊可以單獨調整為黑或白,黑代表光圈關閉,白代表光圈打開,打開光線就可以進來。

   另一個與現在的數位相機不同的地方是感光器,數位相機用感光晶片替代底片,一次紀錄所有的外景;貝爾的相機,則是一次僅紀錄從一個光圈照射進來的光線,然後再紀錄從另一個光圈照射進來的光線,週而復始,最後才把所有的紀錄綜合起來,分析運算,最後組合成原外景的影像。

   那照片的解析度是怎麼算的呢?也很簡單,光圈組內的光圈,是一片 LCD 面板切隔的小方塊,呈矩陣排列,每一個小方塊、也就是小光圈,代表最後產生影像的一個像素,位置也與光圈矩陣的位置對應。簡單的說,光圈的數目就是照片的解析度。

   那是不是依序把每一光圈都打開一次,才算照一張照片呢?雖然可以,但不需要,花的時間也太長,因為從不同位置取景所得到的數據,有相當大的重複性,所以只需要打開一小部份光圈,就有足夠的數據組合成像。

   這正是關鍵技術,稱為「壓縮式感應」(Compressive Sensing),是影像壓縮技術的一種。影像資料十分龐大,在傳送的時候壓縮減少資料量,到對方再解壓縮把影像還原。壓縮式感應更進一步,在取像的同時壓縮,用少量的數據就能維持影像的品質,無鏡相機利用這個原理,用亂數 (Random) 隨機方式,打開少數光圈,取得足夠數據製作高品質影像。

   下圖左邊是貝爾實驗室無鏡頭照相機的雛形機,看起來是個龐然大物,白色的方形物就是 LCD 光圈組,共劃分為 302 x 217 = 65534 個小光圈,也就是影像的解析度,圖中的一疊書是被攝影的實驗對象。下圖右邊是拍攝的照片,雖然有些模糊,但僅用了 25% 的光圈,也就是只有 16384 個像素,與時下數位相機的幾百萬像素相較,僅是零頭,壓縮比例驚人。


(圖片取 blogcdn 網站)

   沒有鏡頭的相機,資料量巨幅減少、便於傳送,沒有鏡頭、便於攜帶,不經鏡頭直接取景、生成的影像完全清晰,而影像的品質取決於光圈的數目與開啟的次數,不因鏡頭而預先固定。另外設備成本便宜,雛形機全由市場買來的現成零件組裝的。目前唯一的缺點是光圈單獨開啟,處理速度過慢,所以不適用動作的拍攝,但在改進之前,至少可作為監視用途。

   貝爾實驗室說,沒有鏡頭的照相技術除了用在可見光拍照片,還可以用在於紅外線以及豪米波,豪米波可以穿透輕薄衣服,現在用在機場安檢,類似設備的製造,以後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篇 LENSLESS IMAGING BY COMPRESSIVE SENSING 學術報告)





上一篇   下一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