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那福忠,網路作者。
   
  西海岸數位隨筆
美國西海岸 吸取太平洋與陽光精華 隨時有精彩故事發生
  May 17, 2020  在家工作還會繼續嗎?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frank.na@gmail.com
   


避免疫情擴散,很多人在家工作,疫情趨緩,在家工作還會繼續嗎?。
Photo by Ivan Samkov from Pexels

   疫情之中減少移動,很多人改在家裡工作,數位公司先天上有遠距溝通的條件,率先讓員工在家工作,辦公室僅留守必要的工作人力,亞馬遜、微軟、蘋果、臉書、Google、推特等帶頭,別的公司跟進,在家工作演變成疫情現象。疫情漸緩解禁,大家從家裡陸續回到辦公室?且慢,這幾家公司除了蘋果,大家都可以在家多工作一些日子,或到年底,推特說的更明白,大家可以一直在家工作,不必再回到辦公室了。

   曼哈頓一棟棟宏偉的摩天大樓,象徵財富與權勢,疫情讓人去樓空。英國銀行 Barclays, JP Morgan Chase 與 Morgan Stanley 是曼哈頓的三大商業駐戶,數以萬計的員工在大樓裡工作,媒體報導,疫緩解禁之後,這三大公司不太會讓所有的員工回到大樓。另外像研究機構 Nielsen,也決定紐約的三千名員工不必全時到辦公室,大都可以在家工作。一些公司不僅思考如何安全的讓員工回來,還考慮是否需要他們全回來。

   一些科技公司或研究機構,在家工作、或不到辦公室,可以說是習以為常,但對另一些公司與機構是因為疫情才讓員工在家工作,是否能維持生產力,也許僅是一個實驗。結果超出預料,發現非但不是壞事、反而覺得可行,這就讓摩天樓的房客考量是否還要繼續支付房租,同時樓內大家擠在狹小的空間,在公共安全上也未必符合社交距離。

   房地產仲介 Halstead 在紐約有 32 間門面,員工一千多人,疫情中老闆用視訊跟大家聯絡,現在考慮疫緩解禁之後,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間門面,讓許多人擠在一間屋子裡。Nielsen 老闆決定把紐約辦公室變成會議室,員工一兩週來一次聚會,別的時間在家工作,他說如果辦公室裡有你一個桌子與座位,那你就該在家工作。

   曼哈頓大房客 Barclays 執行長 Jes Staley 說,一棟大樓擠了七千人是過去的事了。另一大房客 Morgan Stanley 的執行長 James Gorman 告訴媒體說,我們證實了可以沒有腳印的運作。曾是紐約最大的房客 JP Morgan Chase 對媒體說,他們正在評估 18 萬在家工作的員工,有多少人可以回到辦公室。巴菲特曾預測疫情讓很多公司採取遠距工作的安排,最近說,很多人已經學會了怎麼在家工作。

   疫情讓經濟倒退到 1929 年大蕭條的程度,許多公司財務受困,會想到縮小房地產上的開支,而疫情短期內不會消失,社交距離仍要維持,那如何讓大家安全的回到辦公室,成了另一個問題。布魯克林房地產公司 Two Trees 老闆 Jed Walentas 說,每天讓布魯克林 250 萬人顛簸到曼哈頓工作,是合理有效率嗎?那是昨天的事,現在不合理了。

   如果疫情過後曼哈頓的摩天大樓依然空蕩,或是回來的人不多,那經濟就難以恢復。從大樓的房東、地鐵、公車、計程車,到餐館、酒吧、超市、以及商家,莫不倚賴在樓裡上班工作的人潮。房地產稅占紐約三分之一的收入,用作基本的警力與街道維持,減少稅收等於減少基本服務,導致惡性循環,經濟復甦就更加困難。

   曼哈頓可以說只是一個樣本,全球各地有無數個曼哈頓,也許大小範圍不同,情況差別則不會太大。大家原本期盼五、六月能重啟經濟,現在多延到了夏秋之際,看看能否重啟部分經濟活動。要恢復昔日的景象,大家心裡明白,要等到有效的疫苗與治療的出現。那疫情結束之後,我們還要不要回辦公室,還是繼續工作在家?

   在家工作是為情勢所迫,並非是正常的工作安排,是一種不自然的辦公室工作方式,這是持反對在家工作的一般看法,認為一旦疫情許可,大家都會回到辦公室去,因為人是群聚動物,需要彼此互動,面對面的工作效率遠大於遠距離溝通。這個看法絕對正確,但基於安全與財務的考量,許多公司在封城禁足之後,難免思考以後要怎麼工作,在家工作、或說遠距工作,也是選項之一。

   我們看到在家工作所需的技術,像是擴充偏僻地區網路頻寬,增加個人電腦等資訊設備,資料與軟體儲存雲端,視訊會議軟體如 Zoom 的使用,人力培訓轉用 VR/AR 方式,都在疫情中快速成長。疫情發展一旦穩定,新的工作方式成形,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技術來支援。有人一度預言,疫情會永遠改變我們的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