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富有 1% 的人,製造了全球最貧窮 50% 的人污染總和 photo by Pixabay
全球最富有 1% 的人所製造的碳腳印,超過全球最貧窮 50% 的人所製造碳腳印的總和。所謂碳腳印,指走過的路徑沿途消耗能源所排放的溫室氣體,而家庭的消費,佔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 72%。越是富有的人消費量越大,踏出來的碳腳印也越多,所以節制富人的消費、特別是奢華的消費,成了當務之急,這是劍橋大學最近一份研究報告提出來的。世上頂尖的富人,常被人稱為污染菁英 (Pulluter Elite)。
劍橋大學為了研究各領域在全球的持久性,成立持久性委員會,研究每一特定領域,行為改變與氣候危機是第一個研究項目,日前提出了研究報告。氣候危機需要每個人在行為上的改變,但責任不是平均來負擔,自 1990 至 2015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成長,一半來自富裕的 10%,而最富裕的 5% 獨佔了 37%。為此,委員會邀請全球 31 位學者,研究生活方式與環境的關連,藉以針對氣候變化喚醒污染菁英的責任。
節制過量消費的生活方式,是一個起點,特別是節制奢華的生活方式,因為富裕的人是飛行最頻繁、開的車最大、居住最寬敞、生活消費最過量的一群,所製造的溫室氣體,遠遠超過應分攤的排放量。研究學者建議對常坐飛機的人加稅懲罰,禁用大型燃油休旅車的一些嚴厲舉措,研究報告首席作者 Peter Newell 教授說,有人認為解決空污應從技術改善做起,這當然不錯,但一些強制的動作也是必須的,因為污染仍在不停的排放。
聯合國的排放差距報告說,全球前 10% 高收的人,用掉了陸地交通能源的 45%,又同時用掉了空中交通能源的 75%,要達到巴黎協定的目標,本世紀末要維持地球溫度不高於工業化以前的 1.5°C 到 2°C,這一交通現象必須改變,要在 2030 年每人要減少 2.5 噸的 CO2 排放,前 10% 高收入的人要減少 10% 的排放,而頂端最富有的 1%,必須要減少 30 倍的排放量,這當然需讓生活方式的重大改變。
劍橋報告提出四個「可持續的消費熱點」,第一個就是交通,因為地面與空中的交通一旦縮減,效果就立竿見影。另外的三個熱點是能源、食物、居住,所提議的也多為大家熟習,重點在怎麼執行,而學者們就在這裡有了不同的意見。一部份學者認為技術的創新可以解決問題,另一部份學者主張從個人行為做起,討論到最後,大家同意技術與個人行為結合,創造一個低碳經濟,特別對污染菁英才更有效用。
種樹減碳近年流行一時,樹可以吸收 CO2,但重新栽種,尤其是從砍伐過的林地造林,未必對環保有益。專家們發現造林可能破壞生物多樣化的平衡,對生物造成的傷害,也造成水質與土壤的流失。過去更有政府鼓勵造林,致有人把原有林地砍伐再造因而獲利,這樣就釋放出原來儲存的 CO2。
另外像富有的人用造林做排碳的交易,以及尚未成熟的捕碳技術,都不為學者列為技術的考量,反不如實際的減碳行為有效,例如減少一次長途國際來回飛行,就可能減少 2 噸 CO2 的排放,居家啟用再生能源,每人每年就可以節省 1.5 噸的排放。如何來推廣這些減碳行為,就成了學者研究的重心。
劍橋的研究報告,有一系列的論述,來推廣改變大眾的行為,包括對污染菁英生活形態的立即行動,以及發展新的低碳基礎建設,讓貧困的家庭有能力負擔。整體看來,研究的目標在公平的分擔減碳的責任,碳腳印多的就得多盡一些彌補力量,例如節制奢華的生活方式。學者們提出輕推 (Nudge)、心理、社會、政經,四個層面的理論,綜合的分析行為改變,讓「可持續的消費熱點」能持久的推廣。
多年來研究氣候變化的報告不勝枚舉,劍橋的報告無疑最新,提出依污染程度公平分擔減碳責任,涉及的層面很廣,在執行上成功的機率節制難以估計,但呼籲污染菁英節制奢華的生活方式,則為氣候危機之中的普世價值。
「公平」在國際間也有另一端的爭執,就是開發中家要求放寬污染的排放,不但人均排放率已經很低,而且已開發國家早年藉高污染成長經濟,開發中國家應有同等的機會。這個難題,今年十一月在英國的 COP 氣候高峰會議,應會有所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