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Steve Outing 為 Poynter Institute for Media Studies 資深編輯,
同時為Editor & Publisher Interactive 等多種專業刊物撰寫專欄
   
steve outing pic
  在網上對死者致意
Honor the Dead Online
  By Steve Outing October 20, 2001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steve@Poynter.org
eandpletter 本專欄獲 Mr. Steve Outing Editor&Publisher Dot-Com 授權翻譯轉載
擁有版權 每月刊出一次

  在美國最新的「戰爭」之中,上千的人,在被劫持的飛機裡、在世貿中心大樓裡、與在五角大廈裡的人罹難,今後可能還會有軍人、對抗恐怖分子的外國人、窩藏恐部分子外國政府、以及遭受恐部分子攻擊的人喪生。  媒體與往常一樣,將扮演重要角色,來對罹難者致敬與哀悼。問題是已經罹難的人數過多,不容易個別報導,媒體只能以幾則凸顯的軼事,做為代表性來報導。  但網路卻可以對每一罹難者致意,不使在整體報導中遺漏。上週在一個廣播節目裡,專訪一位負責處理 911 六千罹難者訃訊的紐約時報編輯,說該報用了一個全版,刊載罹難者的軼事,但僅限於世貿罹難的人,而且因為版面的限制,要連續刊登十到十二個月之久,對每個罹難者也不能深入報導。  怎麼運用互聯網對死者做更快更好的致意、對罹難者的家屬服務,讓我細說各種方法。

把每位罹難者都列舉出來

  在這種情況之下,互聯網較印刷媒體更佔優勢,正好像報紙較電視更適合刊載個別罹難者,但互聯網能比報紙作更深入的報導。  最好的例子就是 Legacy.com 與美國許多媒體(大多數為報紙)合作的 911 紀念網站,對每一位罹難者都製作一篇簡要敘述、附帶一本「留言」簿,同時也建立一個資料庫,列舉在世貿、五角大廈、被劫持飛機裡每一位罹難的人。  據 Legacy.com 營運主管 Hayes Ferguson 說,這個專案在攻擊之後不久即展開作業,資料庫裡罹難者名單,是從公務機構取得,同時也從各合作報紙收集訃訊,建立最基本的資料。

  這種跨媒體的通力合作,至少是災後對每位罹難者初步的致意,而不僅僅是長名單裡的一個名字而已。

朋友、家庭、與陌生人

  Legacy.com 悼念網站更有意義的是「訪客留言」項目,每一位罹難者都有單獨的「留言」區,對哪位罹難者熟識的人、甚至是陌生者,都可以為這位罹難人「留言」,附加在生平檔案之後。  九月十一日罹難人數的眾多,即使大如紐約時報,也不可能獨自報導每一位罹難者的生平。在時下經費與人力短缺之下,唯一的辦法,就是藉過罹難者的親友,自行來敘述他們生平。  Ferguson 說,對罹難者的留言,多是哀傷與致敬的詞句,家屬述說他們的生平,並把照片貼上,朋友附上悼言與回憶。(全部來言都經過編輯之後才刊出的。當然,也收到一些不當的言詞。)   這種由讀者自製的內容,對罹難者才是最好的描述。一篇由兄弟、姊妹、兒女、配偶寫的文章,感人的程度,必然勝過專業記者根據電話專訪的報導。例如,世貿罹難者 Richard Bosco 的兒時玩伴這樣說:「在同一條街長大,我們兩家非常要好,在一起有過快樂的日子,我比 Richard 小三歲,但我把他當作電視影集裡的帥哥,在夏天夜晚的球賽裡,他讓我跟隨他玩。」  在 Legacy.com 訪客留言中,有件有趣的事,是留言的人並不認識罹難的人。這些悼念慰藉之詞,是寫給死者家人的,Legacy.com 的政策是允許陌生人對罹難者留言,當然也可以把陌生人與家人的留言分開處理。

彌補印刷媒體的不足

  報紙應該想到,可以運用網站來報導眾受難者的事宜,報紙上的一小段文字,實不足以彌補一個生命的損失。所以在報紙上可以註明,能找到更多資料的網址。

  這是非常好的技巧,來彌補印刷媒體通常僅能刊出一排罹難者照片的作法,加一個網址,就可以讓大家讀到罹難者更多的生平資料。這是一種處理個別罹難者的方法,而不僅僅報導罹難人數的統計。

用網站收集資料

  不可能全憑罹難者的親友提供資料,所以運用網站來收集資料作為報導來源,特別在這麼多罹難者的情形之下,應該是有用的作法。

  USA Today 有一個專為 911 罹難者資料而設立的網站,讓對罹難者熟識的人,提供資料,內容經過證實後,提供給報導這一事件的媒體。

從多處切入

  網上媒體的好處,特別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具有很大的彈性。加州新聞學院新媒體主任 Paul Grabowicz 說,網上報導可從罹難者不同的角度切入,這在傳統媒體是不可能的。

  例如,用網上資料庫,可查詢同一家公司有哪些人罹難,或是那一個警局或消防隊,哪些隊員在救難中喪生。

圍繞死者建構的網上社區

  在 911 這麼多人罹難之後,網上社區逐漸形成,芝加哥論壇報副總裁兼 Legacy.com 委員 Owen Youngman 說:「我所看見的是,大家在這個時候,對網上社區的功效開始有所體認。」  他說,這不是第一次,以前專欄作家 Mike Royko 及小熊球隊播報員 Harry Carey 去世的時候,就是如此,大批的讀者湧入論壇報的網站,試圖表達對他們的懷念與致敬。Youngman 回憶,當芝加哥的主教去世的時候,大家都把他與自己孩子受洗的照片張貼上網。

  大家都希望分享回憶,所以要提供一個場所,讓大家把認為珍貴的回憶放入。Youngman 認為,報紙處於理想的位置,來供應這項服務。

把大家聚集到一起

  至於如何在網上處理數以千計的死者,弔唁網站可參考學校的校友網站,像是 Classmates.com。這些網站能協助尋找高中與大學時期的老朋友,把分散在全球各地的人,聚集在網上社區。

  恐怖份子造成災難的弔唁網站,可以有將同的目的,讓久未謀面的友人,藉資料庫查詢可能罹難的親友,萬一發現真的成為罹難者,即可藉此網上社區,讓罹難者久未見面的友人,聚集在一處。

另一種網上展現方式

  另一種「給我分數」的網站,也可以用作處理多人罹難的報導。像 Am I Hot 一類的網站,概念都很簡單:把送來的照片排列,讀者依照片的好壞,從 1 10 來打分數,打過一個分數,就加到那張照片的總分,然後在打下一張照片。(這類網站多由廣告商資助。)  這個概念,或者可以用在整體展示罹難者的生平上。把這個方式用在多位罹難者的資料上,讀者可以對諸多罹難者一一點選,每點一位罹難者照片,即可進入該罹難人生平的「幻燈秀」,而且可安排成不同的順序,同一讀者換一天進入網站,可看到不同的起點。

  這也許對處理多數罹難人不是最好的辦法,鑑於「給我分數」網站的確使人上癮,有的讀者或許想一一知道各罹難者的生平。

從慈善角度看

  這裡建議處理 911 罹難者的技術,應視為非營利之舉,從別人的患難取利,勢必遭到強烈反彈,但藉訃訊網站爭取外界的慈善捐贈,應可接受,受難家屬亦可選擇特定的捐贈來,為罹難者的網上追思。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