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迎接印前的版圖轉移
  呂理哲 January 30, 2000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不到五年前全台灣的製版廠大約有2000家,1997年輸出機和RIP的引進,改變了製版的生態,在出版社到印刷廠之間多出了一種新生意,叫做「輸出中心」。經過三年多的演進,一些輸出中心自己買了二手曬版機,變成了製版廠。當然,製版廠早已安裝了網片輸出機,做起輸出中心的生意。許多印刷廠也接受電子檔,一貫作業從輸出做到印刷。現在全省的輸出中心加上製版廠應該不到600家。

三年來製版生意因為科技的進步,環境的改變,總營業額應該增加了,製版業務卻集中到30%的製版廠。這可不可以算是「版圖轉移」呢?

這樣如果可以算是「版圖轉移」,那下一波呢?

CTP(Computer to Plate)減少了輸出底片這一段流程,將PS版的紋點(pixel)變細,印刷品質更精緻。各位先生、女士,不要急著認定CTP可能是製版的終極方案,隨需要才印(Print On-demand)的需求,從來沒有停止過。直接印刷(Computer to Press)才能應付高雄202本、台中需要405本、台北需要1000本需要幾本就印幾本的需求。可能將CTP打成過渡性的解決方案。

Internet的威力更讓所有的行業,面臨有史以來最大的刺激與挑戰。印前生意就能單獨倖免於網際網路的龍捲風嗎?

如果不能,請問你想像過3年以後的製版生態會是怎樣的光景?

如果只剩下30%,那大概是180家,如果你還在經營製版廠,那你的業務量應有現在的3.3倍。我可沒那麼樂觀,當網際網路將距離縮短,製版廠在台中和在出版社的樓下,根本就沒有兩樣的時候,你想那時候還需要180家製版廠嗎?

當便利商店近在街口的時候,你一定知道甘阿店(雜貨店)只剩下Seven Eleven、統一麵包、萊爾富幾家公司數得出來吧!

今天你是台灣前十大的製版廠,1999年的營業額應該有4億元吧!如果全國只有100家製版廠的時候,就算第一百大製版廠至少也有4億元的年營業額。

如果網路頻寬夠的時候,所有的印前資料從出版社到製版廠,利用網路傳遞一定比快遞經濟可靠。如果網路上就能解決印前的問題,網路上自然就有Broker服務,製版服務,甚至印刷的服務。豈只是網路下單而已,出版社的資料傳到製版廠,製完版,在將版送到印刷廠。印刷完畢,裝訂、包裝同時貼上郵寄標籤,交貨到客戶地點,都在彈指之間完成,如此天涯咫尺,台灣到底只要幾家製版廠,可能沒有人說得準。

今天的競爭將在那時候決定勝負,屆時服務的品質仍然是吸引客戶的不二法門,服務的品質第一考究的是準時交件,更重要的還是價格。今天的品質與價格的戰爭,儼然走向集中設備與業務的方向。顯然有遠見的製版廠都想策略排擠對手,準備接收下一波市場的準備。

台中是兵家競爭之地,有一家去年中才採用CTP的製版廠,每個月消耗恆昶超過300多張樹脂版的張老闆宣稱,如果台中有任何對手每添購一套CTP他馬上降一次價格,絕不手軟。台中的價格戰爭早在去年三四月以來,向來就是煙硝四起,麻辣得很,如今尤盛。

台北的價格戰雖然無日無之,總是在小製版廠之間短兵相接,大製版廠各自擁兵自重,其實都極力穩住客源,不輕易掀起殺價搶生意的肉搏戰。偏偏一池春水總是會有人吹皺它。某製版廠發現其新安裝的輸出機每12分鐘可以輸出一套4色的底片,比起往年流行的機種(差不多28分鐘一套)居然高出兩倍效率,經過評估業務量終究不是彼消就是我長。於是在新視界雜誌推出了每一組1600元的驚悚廣告,從此大台北區印前市場將短期內無寧日也。

現在的製版廠經過921大地震的洗禮,已經整出了一套自己的經營策略,以往有兩套菊全輸出機的製版廠,屈指可數,如今的製版市場的教戰手冊已經全部翻新了,到底是第幾版也沒人知曉,只發現了新公司首席一次就訂購了兩套Purup-Eskofot MerlinCTP製版機。最近恆昶幾個月來銷售出十幾套的Fuji-Flim Luxel 9000高速輸出機,像明越、安隆都是已經有了兩套輸出機以後,採購了新設備,接著馬上洽談下一套的輸出設備﹔大亞才安裝了第五套設備輸出機和CTP的綜合設備,第六套設備早已經有了腹案了。

價格競爭才開鑼,業務的消長其實只有短期的影響,設備的競賽才是策略性的,影響才是久遠的。重要的是經營的策略如果對下一波的版圖轉移沒有正確的判斷,即使採購了先進的設備也是枉然。

專家預測2000年的全球經濟成長率,將創新高達3.7%。往年能達2.0%已經是好景氣的年冬。好年冬固然是賺錢的時機,更重要的是要意識到專家有此立論。主要的是在上世紀末網際網路的發展,奠定了今年經濟成長異於往年的理由。網際網路將改變21世紀,同樣也會改變印前的生意形態。

諸位看倌,想想如果網路時代來臨的時候,你在上課時連線,你上班時也一樣,你回家以後也是上網的狀態。

聽過WAP吧!手機上網大有人在,經由第四台選台器上網,也早有人利用。不管上網的方式為何,問題是有了這些上網的工具,大家自然都連在網上,如此一來,大部分的生意都會經由網路發生。

一旦時機成熟,你可以在網上買到所有的必需品,奢侈品或是印刷品。如果在網上能買到貨物,你不會在乎商店在哪裡。以此簡單的邏輯,你可以結論「各行各業都只需要幾家最有效率、最能控制成本的公司」,以亞馬遜網路書店每天可以賣出一百萬本書,全世界需要幾家書店呢?至少台灣不可能像現在一般,幾步路就有金石堂,拐個彎就有新學友吧!

再談一下,如果網路通暢,全台灣還需要180家製版廠嗎?這應該不是危言聳聽。就算是吧,當網路通暢的時候,你還在經營製版廠,不能說你一定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至少你的營業額絕對「明」非「今」比。

有些製版廠的經營者已經意識到了時間的緊迫,應該有所準備,準備下一波版圖的轉移。至於如何準備?可能有以下幾招,(僅是個人的臆測,不必過分認真)

  • 考慮改行,因為到時候至少有三分之二的製版廠會轉換舞台。
  • 擴大產能,在下一、兩年內至少達到全島製版總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一以上。
    如此可以應付未來只剩100製版廠的變局。
    如果能達到總生產毛額的五十分之一以上,如此可應付只剩下50家製版廠的新世紀。
  • 控制成本,如何使設備增加一倍,人員增加一成。競爭越來越專業,先控制人事成本,才能控制經營成本。
    管理自動化,想辦法不要讓員工忙過頭,讓設備忙才對。
    管理自動化,降低廠務(或稱工務)人員減少,利用電腦來管。製版廠每位員工身邊至少都有一台電腦嘛!
  • 管理自動化,才能借用日益發達的網路精華,將公司的櫃檯搬到客戶桌上。DHL成立網站提供客戶查詢「進度」,就省下大半的人力成本。
    我們的客戶一通查詢進度的電話,製版廠裡要有多少人員牽涉其中。
    我們常被問到「我那本書作到第幾台了?原定的下午六點可以準時交件?」估計平均需要3位員工經手,此一簡單的問題才有答案。
  • 畫出走向大企業的藍圖,準備告別中小企業的規模,網路時代哪有「小」企業立足之地呢? 

總有人找出新技術,新方法將分散的業務集中,於是整合出新的版圖,我們等著瞧吧!我們不想預測未來,但是未來可是迎面而來﹔如果等著瞧,可能等到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