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呂理哲,知名電子出版專家、網路作家。
   
  電子書概念股的異類觀點
  呂理哲 December 18, 2009
  請把你的想法寫信給我: lu@brainnew.com.tw
   

      電子書在台灣股票市場已經形成「概念股」,到底表示市場有了炒作的體裁?還是一個新的產業或主流產品的萌芽?

以一個出版印刷業軟體技術供應商的角度來看,這幾年將是出版業數位化開始,也是出版供應鏈重新排列的開始,影響所及,最大的當然是出版產業,台灣電子製造業將或許因為電子書機(電子書閱讀設備)多了一樣聖誕節的商品,投入電子書機的開發與生產,以製造電腦的台灣廠商沒有太大的難度,只要螢幕使用 ePaper 電子紙替代原來液晶面板,作業系統相對簡單,只要能支援電話網路,能解譯 ePUB和PDF的兩種電子書的格式就是完整的電子書機了,如果有現成的 MP3 或媒體播放器都算是附屬零件。

技術問題不大,至於台灣電子書概念股的相關公司對電子書機的投資是否正確,從今年聖誕節電子書機的銷售量即可分曉。

最近,一般人以為電子書風潮興起,只是因為Amazon.com這一年來用Kindle電子書機開啟了賣電子書的新市場,網路上能買電子書對一家北美最大的網路書店來說,肯定比賣紙本書要有意思,當電話網路(Sprint電信公司和Amazon.com合作Kindle收費網路)加上ePaper的技術成熟,Kindle的出現理所當然。

但是,電子書機要成為主流產品還得跨越鴻溝,新市場產品在「科技狂」用戶中流行,只是好的開始,等到一大部份「一般消費者」都願意花錢去買,才算跨越流行的鴻溝。

到目前為止Kindle的出貨量在2008年前約為30萬台,賣到缺貨,2009年Q2再推出以後,市場上就沒有任何Amazon.com的出貨數字可以參考了。側面的消息來源顯示銷售很不理想,謠言說Kindle已經被移出熱銷的貨架區了。

從出版的觀點來看,電子書早已進入了我們的生活,有人用電腦、遊戲機、手機看新聞,甚至小說都不算是「新聞」了。如果電子紙是比較接近「紙」的顯示面版,今天已經不是電子書的必要條件了,許多人早已習慣在小小的螢幕上看無法表現傳統字體美感的「字」了。

所以,今天電子書機比電腦和手機適合看書是肯定的,但是電子書機市場規模決定於看書的人的多寡,更準確的說應該是願意花 30本~60本書的成本去買電子書機的客戶有多少?

如果你一年看書不超過30本,先問問自己會買壹台電子書機來看電子書嗎?

今天出版社因為讀者流失,毫無對策,以為電子書可以改變些什麼?

殊不知數字化的結果可能導致出版社的功能喪失,Amazon.com和App Store都允許個人把自己的書放上去賣,反正要印刷或是要轉成電子書的格式,賣出去以後有了收入扣去成本,作者和網路書店、印刷廠(如果紙本書的話)再來拆帳。出版數位化已後,出版社不但得和大通路巨人談判,聲音變小,因為未來賣書的都是Google, Amazon.com, App Store這樣的巨人。

另一方面,小作家不需要出版社的過濾就能出版,有名氣的作家根本就不需要出版社了,數位出版幾乎要讓出版社瀕臨絕種。

出版沒有出版社不會停止,讀者找到好書的機率變小而已。

電子書機可能變成時髦的玩具,卻又不夠好玩,實在不如電腦,遑論Xbox還是PS Station。如今在美國星巴克可以看到有些數位遊牧民族,拿這Kindle讀書,很能吸引辣妹的青睞,一看就知道這老兄有錢又有品味,當電子書機的重要功能被局限於泡妞的時候,大家就會發現明年即將上場的平板電腦,蘋果電腦的Tablet,微軟的Courier一出場,功能有限的 kindle、Nook或是Sony eBook Reader實在太遜了。到時候,ePaper電子紙面版也可能因為不足以應付多方的功能而遇到困難。

政府看好電子書是因為電子書產業如果成局,台灣資訊產業在電子書機的製造肯定是世界第一,有頭等機會。可惜,大部份的科專經費花在各據山頭的數位出版聯盟,制定什麼標準格式,建立交易平台…最後都將付之流水。

到今年九月這一月份,App Store賣的電子書超過了其他電腦軟體產品,其實,這一次電子書概念股比2000年的電子書風潮要有意義的地方,應該是出版社非得面對數位化的問題,無可逃避。

Kindle短期的成功,不表示電子書機就可以跨越鴻溝。

今年的聖誕節假期,美國人就會告訴我們電子書機離鴻溝有多遠?







上一篇   下一篇 索 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