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報紙經歷了數位變遷的洗禮,到了 2012 年已經到達了傳統印刷版和數位版的平衡點。也就是美國報紙的發行量已經止血了,讀者不再繼續流失。如果報紙不會消失,或許我們也可以想像現在印刷難做,也不至於消失。那麼在傳統和數位達到平衡時,印刷產業會是什麼光景?
《本文開始》
1994年當網際網路剛剛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的時候,著名報人史提夫(Steve Yelvington) 在美國明尼阿波里斯市就建造了一個報紙的網站 Star Tribue Online,並且把這個網站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新聞媒體,當時全世界還沒有幾百個網站,今天史提夫還在出版集團工作,專為報紙開發新聞和非新聞讀者群,可說是報紙轉型傳統走向數字實際參與其事的見證人。
史提夫最近發表他自己的觀察,認為報紙對抗大形勢的變化,到了2012年應該到了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即多年來報紙的發行量下滑止住了跌勢。
世界各地情形不同,他說的當然是美國的跡象。
報紙發行量和廣告業績30年來的轉變,1980年CNN第一個以每週 7 天,每天 24 小時,把電視新聞當成帶狀節目來經營,最後CNN演變成美國最大的媒體公司,即使CNN的出現都沒能影響報紙對社會的影響力。谷歌從一家幫網友搜尋新聞或非新聞內容的網絡公司,到成為美國最大的媒體公司的過程中,報紙的印刷版發行量漸漸減少,網絡新聞至此從配角變成了主流。
根據報紙發行稽核單位(ABC)公佈的資料,到2012年9月為止的半年發行量,美國613家日報僅僅下降了0.2%,竟然有 528家星期天報紙,竟然增加了0.6%。歐美報社多把星期天的報紙獨立出來,讀者可以單獨訂閱,ABC也視同另一家報紙來計算發行量。現在ABC對發行量的統計是把數字版與印刷版合併計算,應該指的是收費的數字版才算的,以前ABC的發行量只計算印刷版,可說是與時俱進了。
另外,美國數字版報紙占了15.3%的報紙市場份額,2011年9月僅有9.8%。另外各報紙正刊以外的特別刊物,像是地鐵版、外國語文版占了5.6%,一年前為4.2%。看來數字版越來越顯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報紙的人並沒有消失。
所謂的報紙數字版的發行量計算,指的是報社收得到錢的電子報才算,不論是和原版報紙一摸一樣的PDF版本,或是另外編輯過的和報紙原樣不同的內容,不論什麼格式,不管用戶在什麼平台上瀏覽,手機,平板電腦或是普通PC都沒關係,但是一定要有本來報紙的標誌,才能算數。
ABC四大報紙發行量的排名,第一名還是《華爾街日報》229萬份(149萬印刷版/79萬數字版),第二名《今日美國》171萬份(162萬印刷版/8.6萬數字版),第三名《紐約時報》160萬份(71萬印刷版/89萬數字版),第四名《洛杉磯時報》 64 萬份(49 萬/15萬數字版)。
由於這幾年『印刷消數字長』的趨勢,大家關心的不是今日美國報的印刷版發行量最大,在意的卻是紐約時報的數字版第一名,雖然數字版只有今日美國的一半都不到。
統計數字告訴我們另外一個信息,讀者偏愛全新編排的數字版新聞,對報社利用報紙原樣轉出來的PDF版本比較沒有興趣,數字版發行量前10名都有新編排的數字報,第11名以後的全部都是生產較不費勁,不用再排版的PDF版,數字報畢竟不是報紙呀!
史提夫目前又回到報紙印刷版單位工作,甚至還去參觀了最新型的報業輪轉機,JDF控制的印後作業流程,看到報紙印刷的質量和效益和他十幾年前離開時候相比,當然有天壤之別。他對同行因為產業變遷,放棄了報紙印刷版的遺憾,他寫下:『沒有報社放棄印刷版卻能獲得而成功的。』
是的,多年來的探索和試驗,多少研討會的討論和頭腦風暴,經過縮小編輯編制,減張數,少天數的實驗,至少印刷版的報紙發行量,不再往下沉淪。
幾個月前股神巴菲特大力投資美國的社區報紙,最近亞馬遜創始人Jeff Bezos剛剛買下虧損連連的華盛頓郵報,兩個新聞事件對大眾信心並沒有太大的提升,大家幾乎要放棄報紙有存在價值的信念。
2012年的統計數字出現了印刷版和數字版的平衡點,至少讓大眾看到了報紙的價值,相信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的報紙,不會在紙張還是人類最常用材料的時代裡消失。
但是,時間停不下來,美國報紙的廣告營收還在下沉,或許只有等大家看到了數字版和印刷版的營收平衡了,那時才算是報紙在這一波數字化變遷中轉了型。
報紙是印刷產業的一個大環節,我們幾乎可以預見報紙數字化變遷的未來,就是只有一部分的報紙繼續存在,他們在傳統印刷版和數字版之間找到了平衡點,對手也變少了。
根據歷史的經驗『存在越久的需求,一定存在更久』,我們相信收音機比會電視機存在更久,我們相信腳踏車會比汽車存在更久,印刷廠也正處在數位化變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想像印刷需求還會存在下去,如果報社的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對手將變少的話,我們是不是該考慮『如何能夠撐到那一天』?
商業印刷和包裝印刷都一樣,前者不會因為有電子書,電子傳單的成熟而消失,後者更不會因為電子商務的普及而不再存在,但是今天產業供過於求早已經超過了警戒線,各家印刷廠都得傾全力去爭取有限的客源,效益高的印刷廠自然會搶到更多的活,當一個地區的印刷生意過於集中到一部分印刷廠的時候,效益低的印刷廠就面臨了鞠躬下台的抉擇。
印刷廠要找的數位和傳統的平衡點,看來不是外來的,不是電子商務,也不是電子書的威脅,而是行業內效益競爭的淘汰賽。
如果,一家印刷廠在印刷產業供過於求的時候,還在考慮印刷機的效益,可能找錯了方向。供過於求就是印刷機太多,可能考慮如何利用對手的印刷機,來發揮自己的業務能力,說不定才能找到印刷產業傳統和數字的平衡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