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印刷儘管有許多優勢,是傳統印刷所做不到的,但價格仍是顧客花在印刷費用上的考量,在低價位的傳統印刷仍為主流之際,數位印刷的需求,對價格就高度敏感,價格只有到了「臨界點」,印量才能擴大,數位彩色印刷的臨界點是每頁 5 美分。這段話是美國出版印刷專家 Mark Fleming 博士( 著作索引)最近撰文所言,他認為彩色數位印刷所以發展緩慢,主要是因為供需的基本經濟因素,至於數位印刷的優勢到底能創造出多大的市場,至今並沒有人提出有力的數據。
經濟學上的需求曲線 (Demand Curve),是基本的工具,來描述消費與價格之間的關連,從中也可以預估銷售量,對市場的分析與生產的計畫都很有用。Fleming 的 Strategies on Demand 公司早在 1998 年即製作了數位印刷的經濟模型,計算印刷的直接成本,逐年追蹤到現在才公布,因為現在彩色數位正接近臨界價格,所以正是討論的時機。
按需印刷 (POD) 源起於 1989 年,15 年來的成長,單色的高速數位印刷系統如 Kodak、IBM、Océ、Xeorx 等品牌,印製各種文件、手冊、表格,逐漸替代小型的傳統印刷與複製設備。1994 年 Indigo 與 Xeikon 推出彩色數位列印系統,想跟隨單色數位列印、開拓彩色按需印刷市場,並預估會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在 5000 刷以內的印量與傳統印刷競爭。但結果完全失敗,因為數位彩色的價格在當時是傳統的 30 倍,而且色彩的品質,僅能被極小的市場範圍所接受,數位彩色這回事逐漸被業界淡忘。 數位彩色隨後走向個人化印刷,與傳統印刷在市場上區隔,以互補、非競爭的姿態出現,但結果也未有起色。Fleming 分析說,這是因為大家忽略了兩個重要經濟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數位印刷與傳統印刷相爭同樣一群顧客,換句話說,這群顧客的印刷總預算,並不因為新的技術而增加。從歷史上看,印刷的需求佔國民總生產的毛額,並沒有因為生產方式的進展而改變。60 年代轉印技術替代了鉛印;80 年代各種單據的印製,靜電影像(雷射)技術替代了撞擊式列印;90 年代單色數位印刷系統替代了小型傳統印刷機,但這些技術上的改變,並未使印量顯著增加。唯一的例外是噴墨列印機,因為開拓了家庭列印的新市場。 第二個經濟因素,是印刷的需求對價格極為敏感。90 年的末期,每頁 A4 彩色的印製高達一美元,市場的需求極為狹窄。98 年 Fleming 預估,列印一頁 A4 彩色如果降到 5 美分,印量則會大量增加。2001 年,當個人化印刷與其餘的數位優勢仍不能製造印量之後,Xerox 就以 5 美分為其第二年推出 DocuColor iGen3 的成本目標,隨後各大廠商均開始降價。單色數位列印的進展,因為沒有彩色列印這麼曲折,已經幾乎替代了短印量的傳統印刷;現在輪到數位彩色列印,因為開始降價,進展的速度加快。 Fleming 以經濟學的供需原理,用需求的變動除以價格的變動,求得需求的價格變動率 (Elasticity),如果可用的商品沒有多少選擇,變動率就會下降,選擇性越多,變動率越大。數位印刷與各種傳統印刷系統競爭,所以變動率大,需求對價格敏銳程度高。Fleming 認為以問卷的方式作市場調查,統計在何種價格使用數位印刷的意願,準確度不高,所以而代之以數位印刷在何種價格佔總印刷量的比率,更能看出趨勢。以統計的數據為例,91 年的單色數位列印每頁 A4 為 0.013 美元,整體平均印刷(傳統加數位)每頁為 0.0023 美元;2002 年數位降到 0.006 美元,整體平均則變化不大為 0.0021 美元 。數位彩色 95 年每頁 A4 為 0.31 美元,整體平均為 0.011 美元;2002 年數位降至 0.08 美元,整體平均則為 0.010 美元。 據 Fleming 核算的結果,數位印刷的需求變動率高達 2.8,對價格比預期的更為敏感。據此推算,單色數位印刷的佔有率今年可達到 4.5%,到 2007 年可增加到 7.5%。至於大家所在意的數位彩色,目前的佔有率雖然僅有 0.5%,但各廠商的新設備,逐漸使價格下降到「臨界點」的 5 美分,印量也會因此快速成長,預估到 2007 年將有 2% 的佔有率。
數位印刷進展的遲緩,多年來有各種的解釋與說詞,Fleming 用基本經濟學來解釋,確實給人清新踏實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