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報業協會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屬下的世界編輯論壇 (World Editors Froum),最近出版了一本編輯與報業的趨勢報告,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為報業的困境尋求出路,從中或可看出報紙的未來形象,特簡述如下。
1. Newspaper 與 Viewspaper
英國的小篇幅報紙 The Independent 總編輯 Simon Kelner 發起一個議題,不是要大家把報紙篇幅改小,而是要大家改革報紙的內容,從新聞 (News) 轉向觀點 (Views),用 Newspaper 與 Viewspaper 的諧音,提醒大家「在新聞背後的觀點,比新聞重要得多,報紙務需在觀點上增加力量。」這一議題雖然引發辯論,許多編輯也不認同,卻觸及了報紙的神經,對多年來平衡報導的新聞倫理是否需作調整挑戰。這一「異題」,勢必列入今後會議的討論議程。
2. 從網誌、到「參與新聞」(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網誌的盛行,其深遠的意義不在是另一種資訊來源,而在徹底改變資訊處理的潛能,許多人認為網誌有比傳統新聞更為「民主」的空間。從舊金山灣區科技專欄作家轉為網誌明星的 Dan Gillmor 認為,這些草根新聞記者,擊破了大型媒體獨占的新聞市場,把新聞從說教轉型為對話。Gillmor 寫了一本著名的書「我們就是媒體:草根新聞由人民所作、也為人民所作」(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3. 看門狗:誰來審核誰?
網誌崛起,對新聞產生重大影響,2004 年可以說是媒體的看門狗年。看門狗的責任在核對事實,審核個別記者,檢驗媒體的偏見與不良行為。紐約大學新聞評論教授 Jay Rosen 說,國民媒體 (Citizen Media) 與傳統媒體可以在事實的核對上互補,同時也挑戰傳統媒體的新聞來源、資訊、與觀點,把這些加在一起,絕對可以提升新聞的品質。。
4. 業餘攝影讓新聞攝影轉型
2004 年,傳出巴格達 Abu Ghraib 監獄聯軍虐待伊拉克戰俘的照片,除了阿拉伯國家報紙刊登以外,倫敦每日鏡報不顧來源、不辨真偽,率先西方媒體刊登後,全球媒體跟進刊載報導。以後有被恐部分子劫持人質被殺害的照片與影視,乃至印尼大海嘯民眾所搶拍到的鏡頭,都是業餘攝影、但也都被媒體採用,大家不禁要問,新聞攝影的功用在那裡?業餘攝影固然能延伸媒體的觸角,唯真實性更需要把關,也就是需要更多的人力,與目前人力精簡的趨勢正好相反。有人提出「把關外包」的構想,把民眾送來的照片外包給檢驗機構,如路透社、有 170 年歷史的法國 AFP、或專業攝影機構 Corbis,查核照片的真實性。
5. 搜尋才是王
在網路的世界,都說內容稱王,誰有好的內容、誰就是王。紐約的網路分析家 Mattgew Berk 說,內容固然是王,但如果找不到,就成為一個懦弱的王,唯有搜尋才是無戰不勝。除了 Google、Yahoo 等搜尋引擎之外,近年發展快速的 RSS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與匯集器 (Aggregator),創造了新的資訊結構,把最新的新聞與讀者快速連在一起。這一新的結構,今後極可能結合不同的媒體,讓內容快速的傳到讀者,展現「王」的優勢。
6. 媒體融合又回籠了
媒體融合 (Convergence),把不同類別的媒體結合在一起,是一個談了多年的理想。IFRA 訓練中心 Newsplex 主任 Martha Stone 說,媒體融合是一個目標,要靠讀者的視野、加上媒體整合的需求,才能達到。經過多年的鼓吹與展示,說報紙與電視合在一起會有哪些優勢,現在 Newsplex 不再用以前的方式推動,而把精力專注在兩類的媒體融合上:一類是擁有地方電視台、廣播電台的中小型報紙;另一類是重組的編輯部門,打算 7/24 不停的運作,如華盛頓郵報的「連續新聞檯」。
7. 免費、還是收費?以年輕讀者為目標
近年來,全球的報紙無不盡力爭取年輕的讀者,現在年輕人捉摸不定的思維,為前所未有。德國、美國、印度、以及其他各國,相繼推出吸引年輕人的出版品,在內容、格式、價格上力求年輕化,甚至免費增閱,期望能打破這個僵局。有的報紙還傳送手機簡訊,希望年輕人能在線上閱讀報紙。
8. 預言:我的日報
Warren Buffet,曾經做過華盛頓郵報董事,是華爾街最成功的投資專家,財富位居第二僅次於微軟的蓋茲,現在公開的說,美國的報業在 10 到 20 年之間,會顯著的退化。這位重量級報人兼投資專家說話,份量可知。英國的 Aegis Group 預估,到了明年所有媒體的 50% 將轉為數位化,到了 2020 年,80% 的媒體以數位型態呈現。專欄作家 Steve Outing 則給大家一個好消息,說今後的報紙與多樣媒體結合,特別是與行動技術結合,報業會因此獲利。到了 2010 年,手機會成為許多人唯一的新聞來源,報社也專為個人製作新聞,藉各種媒體傳到各個「我的日報」(Daily 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