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上三個假想題,實驗開始。首先問學生與公共群眾,怎麼處理這三件事才算是理想的新聞媒體,以及預測目前的新聞媒體會怎麼處理這三件事。然後再問記者與編輯,每個人會把自己放在那個位置,來處理這三件事。實驗的結果如下:
獨立報導:記者一致認為獨立報導是新聞的普世價值,遠勝於學生、群眾、與編輯對這一議題的認知。
最低傷害報導:沒有一群組把這一項列為主要新聞價值,新聞媒體認為看情況而定,但對政治新聞更應考慮到傷害問題。學生也認為看情況而定,公共大眾則一致認為據實報導重於傷害議題。
理想與現實的空隙:學生與公共群眾對理想的新聞報導,與預估目前新聞媒體的可能報導,有相當大的差距。而一般群眾則注重新聞報導的社會責任,高於學生、以及新聞媒體自己。
新聞媒體自己意見一致:記者與編輯對如何報導以上三種假想情況,則意見趨於一致。
對於以上的研究結果,Thorson 教授作了以下的解譯:
獨立報導:新聞媒體要進一步闡明獨立報導的價值,同時也要進一步瞭解、尊重一般大眾對獨立報導缺乏認知的原因。
最低傷害報導:這一結果正好呼應最近另一研究報告的結果,即「最低傷害」的意義並不明確,需要進一步澄清。
誤解:公共群眾與學生對新聞的價值嚴重誤解,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新聞媒體,與目前實際新聞媒體較為接近,但與他們預估目前新聞媒體可能的操作,相去甚遠。
新聞媒體與公共大眾的價值認定:編輯與記者對新聞價值有一致的認定,這是因為共有專業知識與訓練,以及在一起長期工作的謀和,但這也可以解譯為狹隘濾過所產生的角度偏差,這一現象,在新聞媒體的判斷與公共群眾的判斷不同的時候,格外顯得重要。
Thorson 教授最後結論說,公共群眾與學生認為新聞媒體所認定的價值,與他們所認定的價值有很大的空隙,要填補這一空隙,絕非由新聞媒體單方面的解釋所能奏效,新聞媒體必需要瞭解、尊重公共群眾所認定的價值,正如同公共群眾可以從新聞媒體學習到他們所堅持的價值。所以,新聞界必需參與公共事務,從中來發展出足以讓共群眾信賴的新的新聞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