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幾個本土數位新聞媒體的例子,比傳統新聞媒體的規模小得多,但活潑、輕盈、異樣、專屬,吸引了龐大的新聞消費群,所以迅速發展成另新的新聞媒體,在各種統計上常把這類新媒體簡稱數位新聞。至於傳統新聞媒體的網站,雖然也是數位化,多年前已被歸類到傳統新聞。
研究機構 PEW 剛公佈了美國新聞媒體的年度報告,包括傳統的報紙與電視新聞,以及新興的本土網路數位新聞。全美共有七萬多名新聞工作者,超過九成都是在報紙與地方電視台工作,僅有極少數從事數位新聞,而且不是低薪、就是無給職,而且很多機構的全職人數不超過四人。
PEW 公佈了美國新聞工作者的分配:54% 在報紙工作,39% 在電視台工作,4% 任職於員工多於四人的數位新聞機構,3% 任職於員工少於四人的數位新聞機構。
美國報業的廣告營收自從 2005 年達到 490 億美元高峰之後,下滑超過半數,影響到編輯人力從 1990 年縮減了三分之一,而留職的人力又需兼顧網站的
工作,嚴重影響正常的編輯作業。根據美國報業協會的資料,2012 年的全職報紙編輯人力是 38,000,創歷史新低,十年以前是 54,000,在 2013 年繼續有數以百計的編輯人力裁撤。
至於另一傳統新聞媒體:電視,近年儘管電視新聞網的轉播台數減半,但地方電視台的新聞工作人力仍持平並未減少,唯業主變相的增加每天新聞播報時間,自 2003 年到現在增加了 46%,卻未增加新聞採集資源。根據 PEW 的調查,952 家地方電視台有四分之一,也就是 235 家,居然連一個新聞專業人員都沒有,每天僅重複播報從別處取得的新聞節目。PEW 說這種「外包」新聞節目的生意最近兩年直奔 80 億美元,而且持續快速增加。
本土數位新聞多屬新興,營運不易,即使如知名的 Huffington Post 與 Global Post,仍沒有找到自足、遑論獲利的營運模式,非營利數位新聞機構營運尤感艱困。全美年度 600 億美元的媒體廣告與發行,數位媒體僅能分食 50 億,也就是 7%。
PEW 列出全美各新聞媒體營收的比例分配:
57% 日報
15% 地方電視新聞
8% 有線電視新聞
7% 營利數位新聞
6% 週報
3% 電視新聞網轉播
3% 無線電廣播
2% 新聞雜誌
1% 無廣告新聞(如由政府貼補)
儘管數位新聞經濟力弱勢,但動力十足,在人力雇用上遠超前傳統媒體。兩年以前 BuzzFeed 僅有幾名全職員工,現在有 170 多人;三年前 Bleacher Report 供稿人不給報酬,現在卻有 50 名支付報酬的作者;Vice Media 擴展全球,單在美國今年就雇用了 48 人;Business Insider 編輯部今年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力,到 70 人;新興的 First Look Media,幾個月之內編輯部就擴充到 60 人。
數位新聞小規模的很多,也多年輕,八成以上都是 2005 年以後成立的。PEW 調查過 438 個小型數位新聞網站,其中 241 個僅有三名或更少的全職編輯。另一個有趣現象,是非營利的模式經營,似乎對數位新聞格外有吸引力,有 204 個網站標榜自己是非營利。
在報導的屬性上,有 231 個數位網站報導當地新聞,有的更是報導超級當地 (Super Local) 新聞,也就鄰里之間的細事。另有 45 個網站報導調查性新聞,其中較大型而且得過普力茲獎的 ProPublica,則與傳統新聞媒體合作。
在較大型數位網站之中,有的大舉投資全球性報導,有 30 家把報導焦聚在體育、科技、與調查新聞,更有網站派駐全球人力,像 Huffington Post 從原 11 個國家擴充到 15 個國家,Vice 在全球各地有 35 個駐點,BuzzFeed 雇用編輯留意印度、日本、柏林等地的發展,Quartz 甚至派駐倫敦、曼谷、香港等地,共有 19 種語言能力的編採人力。
數位新聞運用傳統與非傳統的混合人力,特別是調查新聞的人力多來自傳統新聞媒體,Investigative News Network 的 92 種產品的八成人力,來自傳統新聞媒體;
ProPublica 的 41 名人力有 25 名來自傳統新聞媒體轉業。但傳統新聞媒體人力缺乏數位直覺,訓練並不容易,所以也雇用年輕的人力,彌補不足。
這大大小小數位新聞機構的人力擴張,是不是等於新聞媒體的新營運模式?eBay 創辦人、也是 First Look Media 新聞媒體的創辦人與投資人,說至少還需要五年。Huffington Post 有將近六百人力的編輯部,仍難獲利;Global Post 最近與國家廣播公司 NBC 簽約為內容搭當,但仍走不出虧損的陰影,至少目前如此。
即使如此,這群年輕的新聞媒體,至少給遲滯的傳統新聞環境帶來新的動能與氣象。藉著數位技術的實力,數位新聞有變更的潛力,有容許失敗的寬容度,尤其是發展的快速,或可調整新聞媒體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