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飛機憑窗遠眺,看見一朵朵的白雲,幻想自己踩著雲彩自由飛翔,這當然辦不到,只有天使與孫悟空有這樣的本事。但我們每天用的電腦,卻有在空中運算的本領,這也是上週最熱門、大家最關注的話題,至今議論不止,那就是 Google 明年推出的作業系統 Chrome OS。這不僅是與微軟 Windows 的市場之爭,更有機會把大家電腦的運作帶進「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如果成功,將成為自網際網路以來最大的資訊革命。
大多數人也許未聽說過雲端運算,但可能每天使用而不自知,把照片上傳到 Facebook,用 Gmail 傳送郵件,與朋友玩線上遊戲,都是雲端運算,因為所用的程式與資料並不存放在個人電腦,而是集中在遠地的資料中心,需要什麼軟體與資料,隨時自資料中心傳過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資料中心在哪裡,也沒有知道的必要,可以當作自天空飄降下來,所以依科技的習慣,戲劇化的命名雲端 (Cloud) ,讓刻板的技術添加一點趣味,上面的圖片更是幽默(點選放大)。
雲端運算不是一種新的技術,也不是新發明的軟硬體,而是近年發展出來的系統概念。傳統的系統架構,是多台個人電腦連接到企業內部的伺服器,但伺服器的數量與能量定,不能隨使用的多少臨時調節,所以有時候資源過剩、有時候又不足。雲端運算就好比是一台龐大的虛擬伺服器,有龐大的運算能量與儲存空間,能依使用情況機動調整能量,這樣企業內部就不需要自設伺服器,只要交給天上的雲,自己輕鬆運作就行了。
Amazon 是目前最大的雲端公司,在銷售淡季把多餘的運算資源供外界使用;Facebook 是另一家雲端公司,存放許多軟體,進入網站之後立即整理出與個人的相關資料;Google 的電子郵件服務 Gmail,儲存全部的郵件供以後查詢。Google 上週宣佈的 Chrome OS,更能使雲端運算產生催化作用。
簡稱 OS (Operating System) 的操作系統,是讓電腦運轉的核心軟體,一切的運算、資料的存取、與外界的通訊,都靠 OS 來掌控,沒有 OS 電腦就動不起來。佔市場近九成的微軟 Windows、與將近一成的蘋果 Mac OS,都是個人電腦上的 OS,經過多年的不斷發展,能量越來越大,我們的數位生活也越來越豐富。但資訊環境的快速變化,能量強大的 OS 反而成了累贅。
資訊環境變化之一是硬體設備價格急速下降,個人電腦從上千美元下降到幾百美元,但 OS 並沒有隨著降價,相對成為價格結構的重大比例,Google OS 宣稱免費,必然使個人電腦的價格大幅下降。資訊環境變化之二是寬頻網路的普及,幾近隨時隨地都可以連網,如果需用的軟體可以隨時從網路下載,所建構的資料能隨時上網存取,那個人電腦就不必有儲存功能,只剩一個空殼子就好了,Google OS 正是朝這個方向發展。現在的 OS 功能雖然強大,大部分的用戶並不需要,或者不知道怎麼用。
Google OS 到底是什麼,各大媒體多有報導,簡單的說,個人電腦不必安裝 Windows,只要安裝 Google 的 OS 就能啟動。這個 OS 是以瀏覽器 Chrome 為基礎建置的,瀏覽器是連網路的軟體,所以 OS 以連網為主,應用程式、資料都可以儲存在網上,下載到個人電腦運算之後再回上網,個人電腦就的硬軟體結構,也就可以從現在的重量級減成輕量級了,而價格也有更進一步調降的空間,讓大家的數位生活過的更輕鬆自在。Google OS 是另起爐灶的製作,業界估計在安全防毒上會比現在堅固得多。
Google 說 Chrome OS 先以簡易型手提電腦 Netbook 為使用對象,同時與宏碁、華碩、聯想、HP、Dell 等個人電腦製造廠價洽商合作。Netbook 佔個人電腦 15% 的市場,且發展迅速。
雖說是雲端運算,實際上卻是水邊運算,電腦設備終究不能飄浮在空中。各雲端公司的龐大資料中心,需要大量的電源,美國環保署統計,放置在美國的資料中心單在 2006 年耗用的電力就高達 610 億千瓦小時(度),佔全美耗電量的 1.5%,預估 2011 年會加倍,所以資料中心就集中在電費便宜的地方:美國西北的華盛頓與奧利岡州。這兩州多山、多雪,適合建築水壩,是美國水力發電最大的兩州,電費比全國平均低 20-30%,這些龐大的資料中心就分佈在哥倫比亞河盆地的水邊(如圖、點選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