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 10 月 8 日,在美國賭城拉斯維加斯附近的沙漠,舉行無駕駛人汽車大賽,最先在十小時內走完 220 公里,可獲 200 萬美元獎金。經過初選淘汰,有 23 輛大小車種合格參加大賽,結果史坦福大學與德國福斯汽車公司合作的一輛五缸柴油休旅車,以 6 小時 53 分走完全程獲勝。比賽的規則很簡單,車輛要自己會走,沒有駕駛人、也不能遙控,比賽路線在賽前兩小時公佈,工作人員僅有兩小時把路徑輸入電腦。
比賽沿途經過沙漠、崎嶇山路、隧道、小橋,隧道是故意安排的障礙,因為接收不到 GPS 信號,在這種路況之下,第一名能以平均時速三十公里走完全程,「開車」的技術實在不比人差。比賽的車輛形形色色,多數是改裝現有的車輛,小轎車、吉普車、大卡車,更有 DIY 把機件安裝到一塊帶輪子的板子上,非常精彩。這項比賽是美國國防部外圍研究機構 DARPA 資助的,原是軍事研究,不料引起全球汽車業界的興趣。
事隔十年,無駕駛人汽車不再屬於沒人的沙漠,可以在市區、在公路與別的車流一起行駛,Google 是主要的玩家。六年來的研發,Google 安裝了 20 輛自動駕駛的汽車路試,共行駛了約 270 萬公里。今年夏天要進行下一步實驗,啟用新製造的自動駕駛「氣泡車」(Bubble Car) ,在公司總部山景城上路,與正常車流融合。自動駕駛與無駕駛人有一點小區別,目前的規定自動駕駛車輛必須要有人坐在駕駛座,來應付突發的情況。
(Google 的自動駕駛「氣泡車」。取自 arstechnica>
氣泡車以實驗為主,讓車自己學習在一般路上駕駛,在設計上很就不豪華不注重舒適。在狹小的空間只有兩個有安全帶的座位,沒有方向盤,沒有煞車與加油踏板,電動引擎帶動,人為設限最高時速 40 公里以策安全,車內所有的裝備僅有「開」與「停」按鈕,以及顯示道路的屏幕。Google 說約有百輛氣泡車夏天上路,但別怕,每輛車都安裝可移動的方向盤與煞車,後面坐著一個有經驗的駕駛人,在緊急情況轉為手動駕駛。
自動駕駛汽車是高科技的結合,不但要認路,警覺前後左右的行車,還要辨識路標與號誌、路面上各種畫線與障礙,更要在轉彎時注意行人。但在式樣的設計上,卻一反高科技的流線型,反而低調的像有鼻子有嘴的纜車,為的是避免在馬路上招搖,對別的車的親和一些。預防碰撞的措施,除了人為的慢速,車前的保險桿有彈性,擋風玻璃也是軟的。
Google 說發展自動駕駛汽車的理由,是為了減少車禍,美國每年有 3 萬多人、全球有120萬人死於車禍,自動駕駛車輛可以把車禍的危險減少 90%,希望酒駕、開車打瞌睡,都成為歷史。
(Google 實驗行駛多年的改裝 Lexus-RX450h 自動駕駛車。取自網路)
自動駕駛的基本技術應無問題,六年來 Google 用了 20 輛改裝的 Lexus,自動跑了 170 萬公里,手動駕駛 100 萬公里,現在仍以每周平均 1 萬 6 千公里自動行駛繼續行駛,但安全仍是大家最顧慮的問題。Google 說,六年一共發生 11 次小車禍,僅有輕微的車輛損壞,但沒有人受傷,其中有 7 次是等紅燈、以及在高速公路被後車追撞,一次是在路口停止的時候另一輛車從旁撞過來,另外 3 次是車內駕駛人手動駕駛發生的,所以沒有一是自動駕駛造成了。
洛杉磯時報對 Google 的車禍報告並不滿意,因為公佈的不夠詳細,像是每次意外間隔的里數,間隔的時間,是增加、還是減少,車內駕駛人是否因為閃避碰撞改為手動才發生車禍,每次車禍的路況是否尖峰,自動駕駛在重大問題上是否仍有盲點
?
史坦福大學「自動研究中心」的學者,說出自動駕駛的重點,就是坐在駕駛座的駕駛人。車自己會動,坐在駕駛座的人什麼也不必動,直到遇到了緊急狀況,比如自動駕駛突然把車甩到右邊,駕駛人就要立刻轉為手動,把車往左拉回。
所以坐在駕駛座這個人,必須充分了解自動駕駛的特性,且要經過訓練,才能在緊急情況轉換手動控制。隨著自動駕駛的技術越來越複雜,這個人的訓練也越來越複雜,也許有一天要加考另一種執照,才有資格坐在駕駛座,坐上自動駕駛汽車不如想像的輕鬆。Google 自動駕駛車輛所有的駕駛人,都是經過訓練的。
自動駕駛車輛目前在美國的加州、佛羅里達州、密西根州、內華達州,可以合法行駛。除了 Google,Deliphi 汽車技術公司也積極朝這個方向發展,自動駕駛汽車的市場有多大,目前的預估不大,十年有 25 萬輛,以科技的發展生態來說,這個數目似乎太小了。
下面是 Google 氣泡自動駕駛汽車出廠,邀請民眾試「開」的一段影片。車內沒有任何機件,坐進去就好了,車會自己開著走。(取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