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4 月,位於瑞典北方的 Ornskoldsvik 飛機場,關閉了航班控制塔台,但不是關閉每年 8 萬旅客出入的飛機場,機場照常營運,僅是搬走了塔台,搬到哪裡去了呢?不是搬到機場新建的更高視野更廣的新塔台,因為並沒有新的塔台,而是搬到 130 公里以外的南方,也不在設樓頂,僅在一間普通的房間,但飛機場的活動、航班起降的實況與資訊,都直接顯示在落地窗的大屏幕上,航管人員也一如往常與機場及飛機駕駛員通話,從屏幕看下去飛機場就像在腳下。
(虛擬機場塔台示意圖。來源:英國 NATS 公司。取自網路)
虛擬實境 (Virtural Reality) 越來越普遍了,記得二十年前一件虛擬實境的實驗,造成不小的轟動。有一個在澳洲出差的美國醫師,剛好留在美國的太太生產,醫師趕不及回去,就在產房與澳洲同時架設了虛擬的環境,把產房的實景傳到澳洲,打在一面牆上,澳洲醫師的住所也打在產房的牆上,雙方看牆就好像看隔壁的房間,澳洲的醫師跟太太說話,兩邊醫師也相互對話討論。那時候的裝備笨重、技術不足,網路的傳輸又慢,能有那樣的效果實屬難得,但以今天的技術,這就再平常不過了。
瑞典的虛擬塔台,去年又加入一個機場納入管理,預備明年再加進一個飛機場。用虛擬塔台同時管理多個機場,挪威更適合這個模式,在北極圈內的Bodo 虛擬塔台,就同時管理北方的 15 個小型機場,有些偏遠地區旅客不多,機場很難設有全功能塔台,移轉到遠地虛擬塔台是最經濟有效的辦法,Bodo塔台預計將同時管理 32 個機場。英國的航管公司 NATS,也預備明年把倫敦城市機場塔台搬到 145 公里以外,做為起步。
瑞典技術公司 Saab,在澳洲實驗虛擬塔台,把中部 Alice Springs 機場的影視,傳送到 1500 公里以外的 Adelaide 塔台。加拿大 Searidge 技術公司,試圖把虛擬塔台用在大型機場,在布達佩斯與米蘭機場測試。美國華盛頓郊區維吉尼亞州的 Leesburg 機場,沒有管制,全憑駕駛員遵守規則與警覺來起降,現在正與 Saab 合作測試,可能是美國第一個使用虛擬塔台的機場。
(測試中的美國維吉尼亞州 Leesburg 機場虛擬塔台。取自網路)
虛擬塔台的經濟效益顯而易見,節省的人力與設備維護的費用相當可觀,以挪威為例,估計可節省 30-40% 的管理費用,對於航班少的小機場,使用的時間與次數不多,按使用次數支付給虛擬塔台的費用有限,最為划算。至於新機場,更不必化耗鉅資修建高塔。
虛擬塔台不在機場現場,是不是不安全?專家們說正好相反,虛擬世界可以運用大量數位技術,反而可以增進航管的安全。攝影機安裝在機場各個角落,航管人員可以 360° 瀏覽機場四周,夜間或天候不佳,可以把數位影像最佳化,看的更清晰,甚至用紅外線攝影,看看天空與地上有沒有影響飛航安全的活物。
各方面傳來的影像與資訊都會重疊打在屏幕上,航管人員作業與實體塔台相同,仍以雷達屏幕與無線電,與飛行員通訊對話。虛擬不僅僅複製實體環境,更以數位技術擴大效用,做些實體塔台做不到的事。
虛擬塔台是數位系統,用軟硬體與通訊跟機場連接,系統故障成為重大議題,無論是機場設備故障,或是虛擬塔台故障,都必須有備份設備,尤其像攝影機故障、電源中斷或網路中斷,緊急應變的程序必然較實體塔台來得複雜,當然這也是虛擬優勢所付的代價。
另一個問題也是很多航管人員關切的,就是同時管理幾個機場,會不會忙不過來。專家們說這需要訓練,先從一大一小兩個機場開始,小機場航班不多,偶而摻進大機場的作業,比較容易,以後熟能生巧,同時管理多個機場就隨心應手了。這恐怕是是航管人員今後要面對的新作業模式了。
說起機場塔台,好像每個機場都在比賽,看誰建的最高、最亮眼、最成為藝術建築。下圖是全球高塔機場的有趣比較,曼谷機場塔台高達 132 公尺,第二高的是不在圖中的吉隆坡機場塔台,高 130 公尺。即使以後虛擬塔台漸漸替代實體塔台,這些聳立的高塔應會仍然保留在原位,成為航空史上的輝煌象徵。
(全球高塔台機場比較示意圖。取自網路、可以點選放大)
|